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与学

2018-06-01张金银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习惯主体

张金银

摘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数学与我们有着密切联系。大到投资建设、盖楼装修,小到买笔、买本、买菜,都或多或少地与数学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离开数学,我们将寸步难行。但由于数学这门学科所具有的学科特性,要求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个阶段的数学。小学阶段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涯的开始,而且是正式开始学习各门学科的起始阶段,因此必须打好这个基础,尤其是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更是如此。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172-01

1.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 巧设导入语激趣。上课伊始, 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 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入新课,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 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其次, 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 爱争强好胜, 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 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 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 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形式, 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 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 让学生以赛激趣, 以赛促学, 以赛提效。总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 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 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 高潮迭起; 会使学生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学得有趣, 学得愉快, 学得轻松, 学得主动, 学得深刻。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为了很好地体现和落实这一核心理念就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而言,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体现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优良学风的重要因素,更是衡量一个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主要方面。课标把培养学生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为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就成了突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内容。

2.1 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是他们开展自主学习的首要保证,否则,学习过程将是一班几十个学生各行其事,人人我行我素,个个为所欲为的天地,自主、合作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学习的效果将是一塌糊涂。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并不是要所有学生课堂上都毕恭毕敬、都惟命是从,而是只要学生把心放在学习上,一心一意为了在活动学习就行了,增强学生的自律性。

2.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勤奋刻苦的习惯。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对学和思的关系做了精辟的论述。可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要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在课堂上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高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独立或小组解答,低年级的教师通过出示主题图、讲述故事、创设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去发现、收集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加以思考,相互交流,评议总结,得出结论,不管采取哪种形式的学习,学生都经历了一种“发现——质疑——探新——求证”的思考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2.3 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口的习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个个沉默不语,这样不仅会给学习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久而久之也会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步入一个不可思议的恶性循环链,不该说的老在说,应该说的总不说,该懂的不懂,该掌握的没掌握,最后的学习效果肯定是糟糕透顶的。所以就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培养他们操作、交流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充分动起来了,气氛才能活跃,师生才能更有效地交往互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积极开展活动,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相互评价,最终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

3.正确看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教师站在教育的第一线,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是教育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能正视自己对学校、对学生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有高度的责任感。有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多年来一直有着许多的争议,正确看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为了正确对待教育对象,也为了更好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学习,要设计与实施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作用的发挥是学生的能力所不及的,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但并不能就此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上,也就是说要体现在调动学生这一认识及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当然,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并不排除教师与学生双方具有平等的独立人格,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教学的共同体中。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和权威,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学生。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教育過程中人与人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的,教师不能因为社会赋予的权利而忽视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要以服务学生的心态与学生友好相处。

总之,上好数学课有多种方法,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去总结。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总是抱怨学生的数学成绩老是提不高,这可能是教学不得法的缘故。我想,如果我们教师善于总结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反思的话,上好数学课应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习惯主体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谈独立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谈独立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