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2018-06-01林善华
林善华
摘要:教师所言之语虽然不是背诵出来的,但必须是规范的。概念是规范的,语词是规范的。教师在讲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运用比喻、联想的方法,但是,所传授的知识是规范的。言语的逻辑性、语音的准确、口齿的流利是任何职业都需具备的基本方面。除此之外,教师的语音又具备言语的规范性、可接受性、启发性和时限性这四大特殊的要素。学生的知觉过程与他已有的知识的关系密切。学生是根据他已有的知识判断你的声音、手势中所表达的语言。如果你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学生所能接受的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就可能引起误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规范化的语言表达。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96-02
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主要工具。如何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通过语言把课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呢?这是一门很深的艺术,也是值得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是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最基本的方式。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语言艺术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1.注重语言规范,把握艺术精准
教师教学语言应当是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即普通话。宪法明确规定: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能掌握、使用普通话,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
教师所言之语虽然不是背诵出来的,但必须是规范的。概念是规范的,语词是规范的。教师在讲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运用比喻、联想的方法,但是,所传授的知识是规范的。言语的逻辑性、语音的准确、口齿的流利是任何职业都需具备的基本方面。除此之外,教师的语音又具备言语的规范性、可接受性、启发性和时限性这四大特殊的要素。
学生的知觉过程与他已有的知识的关系密切。学生是根据他已有的知识判断你的声音、手势中所表达的语言。如果你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学生所能接受的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就可能引起误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规范化的语言表达。
我认为教师言语中也不能有那种不规范的粗话。掺杂着方言以及个人习惯用语的粗话虽然克服起来有一定困难,但若被学生学去,似乎也有损与教师的想象。比如,教师常用“我们”、“大家”,“请”,诸如此类,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常用“对不对?”“行不行?”這种商量式的疑问用语,会给学生一种自尊心和责任感,也会增强学生的求知。
2.精炼表达语言,常用简洁用语
《学记》把“善教”与“善歌”并论,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要求教学语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矣”。即强调教学语言要简洁、精练。
例如有位小学教师在作文课上指导学生要观察得细致,作文才能写的准确、具体。她这样进行教学:师:小草是什么颜色的?生:绿色的。师:春天、夏天、秋天都一样绿吗?生:是的。师:不,同学们,你们只粗略地看了外表。在春天,它的绿要浅一些,叫做浅绿;在夏天,小草绿得深一些,应该叫墨绿;秋天,小草变黄了,叫黄绿。有的学生说:这都是小事。
师:不能这样看。浩瀚的海洋来自涓涓细流,学习观察也要从细小处开始才行。只有观察得细致,作文才能写得具体。
这段讲述语言是那样清晰,透彻。教师首先抓住一个最普通常见的事物——小草,在不同的季节里颜色的变化来说明细致观察的重要,最后用“浩瀚的海洋来自涓涓细流“作总结,通达而又概括,明晰而又严密,能够使学生比较深刻地了解细致观察的重要。
3.追求通俗易懂,把握生动形象
通俗是指口语表达的大众化。用语通俗,一听就懂;意义通俗,深入浅出。语言似山间的小溪流水清澈见底,透辟明晰。这种语言风格与佶屈聱牙、横生枝节、沉滞阻塞、含糊晦涩是截然不同的。例如霍懋征老师讲《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时,这样进行教学:
师:我们看看,漓江的水真静啊,怎么静?读一读。师:江水是不断前进的。但是漓江的水使你感觉到怎样?是滔滔不断地前进吗?生:不是,真静啊!师:静到什么程度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师: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作者是在哪儿呆着呢?生:作者在船上,而船在水上。师:对。船就在水上,但作者却感觉不到水在动。叫不叫静啊——生:叫。师:真静啊!体会一下,真是什么意思?生:真就是非常确切。师:非常确切,确确实实是静。
这种平易流畅,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深者浅之,难者易之,涩者润之,虚者实之,以细微浅近之语阐明至美至善之理。既不炫耀卖弄说得深奥莫测,也不过分迁就讲得庸俗肤浅,教学语言达到这般境界,实在是炉火纯青的功夫。
4.把握幽默风趣,吸引学生眼球
幽默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亲近感;用它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时,是讽而不苛,刺而不毒,学生能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使是非曲直泾渭分明。
有人说,教学幽默是浪花,而不是流水,幽默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教学的手段。幽默应选择它在教学中出现的最佳时机而出现,要恰到火候,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如年龄、知识结构等特点,要考虑能不能在学生身上引起良好的效果。
例如:特级教师林伟彤老师针对学生刚开始学写议论文,而感到枯燥、难懂,不会写的情况,作了辅导。他说,议论文并不神秘,我3岁的小孙女也会作议论文。
有一次小孙女说:“我最喜欢爷爷了。(论点)爷爷喜欢我,不骂我,买棒冰给我吃,还带我到儿童公园去玩(四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爷爷。”(结论,与开头呼应)整个教室里充满了笑声。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消除了写议论文的畏难情绪。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语文教师运用语言的艺术也无止境。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行,对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探索,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努力做到具体、鲜活、生动、形象,让美的语言在课堂中绽放,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更具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刘燕,赵牛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国科教研究杂志,2015年第12期.
[2] 马永华,赵海涛.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中国教育学刊,2016第4期.
[3] 王甜甜,齐海岩,刘志成.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
[4] 李志梅,张黎明.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科教文汇,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