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想说爱你并不难
2018-06-01朱海珍施雷方
朱海珍 施雷方
【摘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习作成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可以从“心”字上下功夫。教师在引导学生习作之前,先教育孩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再教育孩子成为记录的有心人,学会记录与梳理;最后教育孩子成为习作的有心人,通过阅读,丰富积累,通过交流,提升水平。
【关键词】习作 生活 有心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102-02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第三学段,习作的要求更为关注的是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从以上阐述中不难看出,作为承载传授中华民族母语任务的老师来说,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母语,能自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多么重要。
根据20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作文的的确确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且对于他们将来走入社会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呢?如何让习作成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呢?我认为从培养学生的“心”字上做些文章。
一、点滴观察,学会用心
“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这是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告诫文学初学者的一段话。不难看出,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确实如此,只有会观察的人,才能在身边的人 、事、景、物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只有会观察的人,才会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只有会观察的人,才会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只有會观察的人,才会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从而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魅力,因为会观察,你的文章才会显得真实感人,而不是闭门造车,无病呻吟。那么,作为老师,怎样引导孩子去观察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注意。
1.观察可随时随地。
2.观察须全身投入。如果仅仅是局限于“用眼看”,那么这样的观察可能就是浮光略影,或者说是蜻蜓点水。 我认为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用大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3.观察须持之以恒。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4.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大到国际与国家大事,小到身边的凡人琐事,大到风景名胜,小到校园一角,只要他们能养成观察的习惯,就能真正地去了解这个未知的世界,从而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丰富情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而这一切都将成为他们习作的基础。作为教师,刚开始对孩子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曾经我喋喋不休地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学生似听非听,让我非常失望。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我做了一次测试。在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突然走到门口,非常惊讶地四处看了一下,然后又急匆匆地大步走回教室。接着,我问学生,刚才老师做了什么?学生莫名其妙,纷纷举手回答,答案基本一致。我又问,刚才老师在门口是怎么看的?有二分之一的孩子回答正确。我再问,老师当时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学生面面相觑,只有寥寥的几只手举了起来。最后只有观察最认真的一个小女孩说得最完整,我当即就大力表扬了她。从那以后,学生仿佛得到了一种暗示,也渐渐成为了生活的有心人。课间的游戏与玩耍,教室里的提问与解答,都会有很多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这一切,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生并没有任何负担。在他们的意识里,也许只有会观察的人,才能博得更多机会吧。
二、记录生活,重在恒心
学会观察,是写作的前提,但如果不能及时记录,可能有些东西与感悟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因此,学会及时记录,哪怕是当天晚上进行梳理,记下只言片语,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一点上,我以自己为例子,将自己年轻时写日记的好处告诉他们:记下来,就能帮助我们珍藏回忆,往日的点点滴滴就会重现于面前;记下来,就能让自己记住时光流水,珍惜我们的美好时光;记下来,就能让自己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学会感恩;记下来,就能让人思考生活,思考人生,判断人世的对与错。日有所记,记有所得,得有所悟,悟有所思,每日如此,善莫大焉!在老师的带动下,很多学生都能非常愉悦地进行当日生活的梳理,并且记录下来。有的优生,甚至每天都能洋洋洒洒写成妙笔文章。对于学生的随笔与记录,我会适时地进行检查与激励。二三十个字,一百来个字,两三百字,四五百字,只要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喜好记录,我都给予表扬与鼓励。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记录习惯逐渐形成,尤其是心理的描写特别出色。有时,看着他们的文字,你会非常惊讶,这样老练与豁达,怎么会出自一个小学生之手?
三、培养孩子成为习作的有心人
学会观察与记录,有了可供习作的素材,那么如何能将习作写好呢?或者说,有些什么方法可寻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除了常规的课堂作文教学以外,以下两点可以说是我教学成功的法宝。
1.推荐大量阅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主要通过阅读来实现。语文学科不像自然学科那样严密,它始终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这个道理。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对于背诵记忆的积累作用谈得更为直接,他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便是积累的很好体现。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读得多了,自然就会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诸如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读”与“背”是学习语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靠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也主要靠熟读和多背诵。有些文章,它的好处、妙处,它的弦外之音与韵外之致不容易分析出来,讲解也难以深透。只能靠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吟咏,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
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喜欢阅读,这也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及时告诉学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想领会并模仿。我告诉学生:人在阅读的时候,通过与文字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是最幸福的事情。如果能从这篇文章中感受作者写作的方法与精妙之处,那就为自己的习作埋下了一个很精彩的伏笔。如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曹文轩的作品时,读着《草房子》中秃鹤为了长头发而往头上擦生姜水的那种滑稽的样子,学生的面前也出现了当时的情景,并模仿着作家的写法,写了班级里一个调皮男生的一个动作片段,那描写的情形可以与曹文轩的文章相媲美。经过大量阅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使语言表达更自如,更有文化。
2.推荐习作交流互动
有一个作家曾经说过:“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所有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习作上,至少应当分出一半的力量,研究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可见,展示发表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来共同欣赏他们自己的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在每次作文评讲的时候,我总要让一些孩子上台朗读他们的作文,让同学们一起倾听,共同欣赏,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那种欣赏的愉悦与幸福溢于言表。优秀的作文,那是一种引领,不管对于本人还是其他同学,都可以起到激励与表扬的作用。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来说,更是一次模仿学习的好时机。如果把机会让给他们,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次,我欣喜地发现我们班一个调皮男生写了一篇题为《抓螃蟹》的作文,特别富有儿童情趣,有真情实感,于是,我就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他的作文,并让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哪些地方你們特别欣赏,写得好在哪里。听完他的朗读,同学们纷纷对他的习作进行点评,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他喜形于色,似乎从来没有那么兴奋过。之后,我要求学生课后把文章再修改一下,而且可以请教同学的帮助。据同学反应,他表现得特别认真,特别用心。当他再次把文章给我过目时,我甚至有一种发现作文才子的感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的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一个作文被宣读过的学生,他们往往会获得很大的愉悦和信心,变得特别爱上作文课、爱写作文,作文水平也常常会突飞猛进。
也许有人会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最让人头疼的。但如果你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进行教学实践与思考,力求不断摸索教育规律,努力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心人,那么,你就可以自信地说:“习作,想说爱你并不难!”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3]《和谐的语文课堂》沈小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