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拾贝皆珍珠
2018-06-01陈丽琴
陈丽琴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语文课程的最佳资源,它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也是深广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致力于突破语文教学工具性的局限,从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传统文化文本情感的深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进而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和深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渗透 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 语文教学 文化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065-01
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语文课程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这段表述,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付诸实践。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八年级下册课文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黄河颂》和《三峡》中的旖旎风光,还在《春酒》、《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中领略到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是致力于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课文字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内涵,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学生的质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二、打造传承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三、品传统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情并茂词丰意美的作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因此当我们走进文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作个性化地解读和品味。如教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根据现在有些学生总借口学习太苦、太累而不思进取,甚至放弃努力的现象,引导学生将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对比。这样学生在对比中就会发现,要想学有所成,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乐以忘忧的品质。并从文中作者求师之难的情节中,了解古人尊师的传统美德。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如教学《俗世奇人》时,让学生找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三个关键词,提示他们分别是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从而抓住关键词“牛”、“找乐子”、“贱卖”,让学生去思考谁“牛”,谁找谁“乐子”,怎么“贱卖”进而将奇人泥人张与海张五之间的较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让学生们了解到天津卫这些民间艺人们的铮铮骨气。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鼓励学生从情感和艺术形象中去加以品味,语文教材中出现了非常丰富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窥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引导学生们去发现人物身上的真善美,如在学习《花木兰》一文時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挖掘花木兰身上的传统美德,她身上属于巾帼英雄的英勇无畏的胆识,“对镜贴花黄”的女儿心性,“从此替爷征”的孝心等等。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了众多对传统文化的探求,如《戏曲大舞台》、《黄河母亲河》、《古诗苑漫步》等。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容量有限,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全部需要,我以教材为依托选取感兴趣的专题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从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在传统文化的美境里漫步的过程,我深知这样的语文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做这一点是不够的。因此我会坚持不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努力的。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3]裴东霞.《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