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情 入情 悟情 延情
2018-06-01华菊香
华菊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060-01
《語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浪花,教师用情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陶冶。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情感教育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看法。
1.掘情:挖掘教材,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质兼美,其中蕴藏着很多培养情感的因素。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其一,从内容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不同的内容蕴涵着不同的情感因素。如那些颂扬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的功绩的文章,能够体现伟大人物的高尚情操;那些表现凡人小事的文章;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品质;那些讴歌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文章;能够体现出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那些赞美大自然奇观异景的文章,能够体现出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对于这一切,教师都应该认真地发现和挖掘。其二,从语言形式上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体裁形式多样,有记叙文、散文、童话、寓言、诗歌等。有的文章结构上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有的在语言方面遣词造句精辟凝练、生动形象、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三,对文中插图挖掘。插图一般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生动描绘。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如人物、清洁、场面,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手段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和熏陶学生。
2.入情: 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老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实现学生的阅读情感与作品的充分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壮丽山河风光图:茫茫 的林海,淙淙的溪水,各色的野花,可爱的梅花鹿,憨厚的黑熊,名贵的药材……栩栩如生的场面,充满着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如果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入景、入情,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3.悟情:形象感受,体验情感
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通过学生朗读、诵读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
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
4.延情:拓展思维,升华情感
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这离不开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想象与联想是情感的伴侣,只有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才能达到腾飞的境界,推动情感发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深入学习,升华情感。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草原的美丽景色,蔚蓝的天空,茫茫的绿毯,洁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 ,欢快的场景,令人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他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空间。例如教学《掌声》临近尾声,引发学生思考:假如你是英子,受到同学的鼓励和关爱,你有什么感想?假如英子在我们身边,那我们该怎么做?触发学生的情思,深化情感的体验,获得学以致用、学创相生的教学效果,感悟文中之情,实现情感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