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讨

2018-06-01赵锋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生活化小学

赵锋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追求,也给学生的品德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与要求。那种重视传授知识、缺乏活动体验、教学活动单一却反情感体验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品德教育必须走进生活,品德课堂必须生活化,学、做、行合一,才能培养合格的小公民。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38-02

引言

品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体现了工具性价值和主体性价值的统一。如果主体性价值被淡化和忽视,就会使品德教育成为被动的、任人摆布的客体,其工具性价值也会变得消极、被动,甚至扭曲。反观当下品德教育,其作为客体的工具性价值不断强化,而主体性价值却被忽视和淡化,导致品德教育忽视现实生活而陷入理想化、教条化和知识化的误区。

1.品德课程对于学生的时代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追求。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对社会的道德与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面对刚刚接触基础教育的小学生,尤其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立德树人,开展有效的品德教育。

1.1 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共创文明社会。

今天的学生将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形势下,除了要求他们有更高的文化,还需要有更好的素养。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调查,学生在学校的品德表现普遍良好,但有个别学生存在较大问题,比如在校园内外学生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吐果核或泡泡糖,甚至将吃剩的泡泡糖粘在其他同学身上,说粗话、脏话等。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阶段,因而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2 帮助学生树立理想,构建和谐社会。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有创新精神、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现在的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对代代相传党和人民的事业、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提倡教师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品德课程尤其体现这种教育思想理念。

2.小学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策略

2.1 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

学生最为主要的活动区域,即为学校。因此学校生活是学生阶段最为主要的生活内容之一,也是教师开展品德教育的最有利时间。故而学校与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抓好学生在校的每一时间,切实开展有效的品德教育,保障我国学生正确积极向上的品德养成。针对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思想工作,其重点应当为培育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观念。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做到使用多元化、不同角度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例,教师可采用下述方法开展教育。首先,教师可利用摄影机等设备,将校园中学生乱丢垃圾、吃游食的画面拍摄下来,再使用多媒体设备给予学生观看,让学生意识到在校园中处处充满不文明的卫生现象。其次,利用互联网找寻一定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如果生活在一个不卫生的校园中,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再次,应当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对校园的打扫工作,尤其是部分卫生死角,让学生体会到清洁校园工作的难度。最后,学校可组织一定关于卫生教育的主题班会或校级活动,让学生表达自身的看法,并从自身做起做好校园保洁工作,摒弃过往的不健康、不卫生习惯,力求为自己和其他教师同学创设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

2.2 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生的生活越发受到社会的影响,过往埋头读书学习的现象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因此,教师与学校在展开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社会可能给予学生带来的各类影响。社会因素给予学生的影响往往是不确定的,除了负面影响以外,教师还应当看到社会给予学生的积极作用。而教师与学校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尽力将社会中值得学习与肯定的因素还原给学生。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例,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加以引导关注,并通过深刻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消化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并摒弃自身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品德问题。这样的教育方法更有针对性,也由于教育來源于生活,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能够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品质。

2.3 调整教育目标,使目标贴近生活。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在符合社会发展定律的前提条件下,尽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发展。其次,由于学生的家庭、性格、年龄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每一位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不同的思想品质与心理状态。为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展开分层教育,保证有针对性地品德教育落实。学生的自由意识应当从低向高地和谐发展,教师需要坚持品德教育的差异性教学,使其更加迎合实际,从而助力学生更好地发展。

3.结束语

品德教育源自生活,且离不开现实生活,因此,应回归生活。品德教育生活化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把品德教育与受教育者多元的生活融为一体,并为生活世界服务,品德教育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途。

参考文献:

[1] 包春红.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思考[J].才智,2017(12):109.

[2] 唐兰珍.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尝试[J].学周刊,2012(31):151.

[3] 方岚.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18.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生活化小学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