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履历”与艺术品金融的基准条件探讨
2018-06-01邰武旗
文/邰武旗
艺术品的市场化、金融化,它的一切行为载体就是艺术作品。当前,我们很容易抛开载体去谈金融,结果是将原本的金融实体给虚拟化了,这是一个既短视又“短事儿”的现实,是将艺术品金融做成了艺术金融,忽略了“品”这个载体,也就是这个物质。所有的艺术收藏品都需要做艺术品物质状况报告,一件作品无论真假,无论它的价值高低,首先它的物质状况要清楚。事实上,所有作品的真伪、评估、保护、储藏、运输、展览等等问题,如果没有物质状况报告就没有讨论的基础。如果这件艺术品的物质本身灭失了,它的艺术思想自然也就随之灭失了,即便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它也会有一个记录载体。可以说,在艺术品金融活动中,如果没有物质作为一个基本参数的话,一切都是虚拟的。
艺术品金融化需要规范艺术价值的鉴定或者是评估的准则。我们现在看到的艺术品金融活动中,艺术品基本处于隐没状态,看不到作品物质形态在评估、鉴定、监督、交易、流通等环节的常态化介入,即便在展示环节偶有显现,也只是物质的表象。也就是说真正的标的物并没有从实质上进入交易者、参与者的视线,看到、听到、想到的只有数字在变化。如此,在人的感性认知里就可以判断这一系列行为是短期的,因为在金融化的这一系列行为中,设计机构没有为大家提供艺术品这个唯一可以作为现实依据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同时也就谈不到传递给参与者们有效的想象信息。我们谈到艺术和金融,就会碰到艺术品金融化设计模式的空壳化和艺术价值的空心化这样的困难和风险。
作品价值和作品的物质状况是艺术品市场化、金融化的两个基准条件,而后者更是前者的先决条件。比如说,我们讲到“艺术品总有一天会灭失”,这也就是在说它是存在着一个不断衰退的过程,换句话说放到那里不动它也在衰退、变化中,质押怎么完成?长时间库藏后,不将衰退迹象积累起来,出入库可能将是两件看起来不同的作品,出库问题怎么解决?质押期间出现自然衰退甚至灭失谁来承担责任?作品状况知情通道如何建立等等问题。事实上这都是预防性维护和日常维护以及藏品基本管理的系统。简单讲,艺术品金融化就是简单地把艺术品转化为金融业务,实际上参考的是传统金融系统的贵金属,也就是黄金的概念,但是黄金是不变的,而艺术品会变化,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它是个活体,比如将一缸金鱼质押,金鱼的死活恐怕是很要紧的事情。我们很多人看到艺术品在升值、在溢价,不太注意它在升值、上涨的过程当中其实暗含着自然规律的变化,和对此变化不加约束可能导致的急剧贬值。
莫奈 悬崖边散步 66.5×82.3cm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
因此,物质状况检查报告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是一个状况累计的过程,多年积累下来,它才是一个鉴证或者备案,仅仅一张照片不能解决问题。在这样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记载了各种流变信息的履历上谈论相关的事情才有意义。现实是我们经常会客观或主观地把它掐断,好多作品没有“病例”或履历。一件30年前的作品如果只有一个价格单,这在整个的工作里面其实就没有实质性的参考价值。
比如,中国的油画市场在2003年左右活跃起来,前前后后有多少物质问题、履历问题无从知晓。谈到艺术品鉴证、备案,事实上是一个综合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市场功能的问题。将作品委托给一个专业的保护、修复单位,或者说每个持有作品的机构尽可能地具备专业的保护修复的机制或者认知,是从事艺术品市场化、金融化的经营机构的基本要求。国际上有很多专业的艺术品保护库,很多世界知名的艺术馆、博物馆、金融机构,藏家将他们的藏品都放在那里委托管理,因为有一个系统在那里支撑着,这不是关乎经济的问题,而是关乎人类文化怎么样灭失的问题。这些艺术品保护库有完整的一套程序,每隔一段时间会出一张资料附到报告后面,这份资料会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委托方,双方共同签字认可,有问题都附到报告里面,如此循环。事实上也只有知道了这些问题,才知道怎么样维护、修复、利用、价值评估等等。我们都知道,在合约性的业务中,会存在一个合约瑕疵的问题,合约如果脱离这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也就不成立了。
艺术创作可能没有固定的、量化的标准,但修复和检测是有的。前面说过,人有自我恢复的能力,作品不会,坏了去修,没修好就是没修好,做不了假。一件作品要解决哪一个问题,怎么解决,一步一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工艺如何等等,都会有计划,双方沟通没问题才可以签字进行修复。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都会有详细的记录。最重要的是,一件作品送来修复,它原来是什么样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多了任何东西,或者少了任何东西都是有据可查的,也就是说,修复工作事实上都是有证据的,做不了假。
而且,修复行为是有准则的。 2012年,我们工作室发布了“艺术品修复工作最低标准”,因为这个行业很多客户不了解,准则的目的就是让客户以准则来比对、判断我们的工作。事实上,修复工作追究起来很容易,作品不论送到哪个地方去修复,修的对不对,合不合理太容易检测了,特别是利用准则的标准去衡量。“艺术品修复基本准则”是国际通行的,只不过我们根据油画的专业特点做了一些调整。我们的工作是按照这个准则来完成。准则里面都有相应的规定和约束,准则的推动就使修复这个行业往透明化或者公开性上迈出一步。事实上,我们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符合规律的准则和系统,包括互联网艺术交易、艺术品金融等新兴的经济模式,非常需要技术准则的约束和监督。
在国外,修复师会参与到藏品的收购计划中,藏品组和保护组需要探讨藏品的相关风险和潜在成本,也就是说,修复师在参与艺术品购藏过程中,会表现出重要的专业贡献。我们工作室参与作品购藏的主要内容依然是物质安全方面,对于计划购藏的作品进行一个物质状况的评估,至少要得出作品物质状况的真实性,比如观察作品有没有先前修复,如果有,那么先前修复是否合理,是否过度,是否有不可逆转的问题等等。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初级的、买卖双方都应该了解的购藏常识,但是这一点在很多的购藏行为中却是个很大的问题。首先,常识告诉我们欲购藏的作品很多都是有过先前修复的,一件稍有历史的作品,即便真的没有被修复过,至少也要有一份物质检查报告和作品流转信息的报告。可是现实是,很多不规范的先前修复没有修复报告,这样的先前修复大多是掩饰性的,也就是破坏性的,购藏这样的作品其维护和再修复的成本会大大的提高,有些不可逆转的状况将是永久的破坏,对作品的价值会造成很大的损伤。再有,有些售卖方即使有合规的报告大多也都不愿示人,有故意隐瞒的意图。这种情况,有时候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无论有意无意,根本原因还是对作品物质状况的不了解和缺乏认知的结果,也是艺术品流通机制简陋和不成熟的表现。曾经有一件价值很高的作品,售卖方在招商的过程中给我打来电话,说一个海外的客户要求先发给他一份报告,看了报告再决定要不要来北京看实物。卖方不知道对方要的是什么报告,一再地向对方介绍作品的重要性,甚至他们自己给对方做了一份书面“报告”,那份报告还是在强调作品的重要性。事实上,买方要的报告跟作品一起,就放在卖方的库房,就是那份曾经的委托人,也就是卖方与我沟通并签字确认不少于五次的《修复报告》。最终,我们作为第三方接受卖方的委托,给买方委托的海外物质评估机构提供了完整的《修复报告》,买方的评估机构仔细查阅后给予了书面回复,这才有了最后的交易。也就是说,买方凭常识也不会相信一件作品完成已经近四十年而没有任何物质瑕疵,或者没有做过任何日常维护和维护记录,特别是对中国艺术生态有过基本了解的海外专业藏家而言。正如我们难以相信一个人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成长了四十年而从未感冒发烧、磕磕碰碰过。我们现在在参与个人或机构的购藏计划中,对作品物质检查报告或修复报告的查阅是第一个参考指标,而现实是绝大多数售卖方是提供不了的,当然,这也是我作为一个修复师介入购藏的原因。哭笑不得的情况是,很多作品是我亲自做过检测或修复过的,有过完整的报告,经过几次流转,再见到作品时,卖方会很无辜地告诉我没有那些东西。还好,我有。这也是我不得不亲自到预展现场或卖方库房查验作品的原因。
可见,作品的真实性是买卖双方、保险业务、艺术品金融化、各种形式的质押、罚没品鉴定等等行为过程的一个基准。修复师参与上述各个行为中的作用或者目的,首先是追求或者尽可能地确保这一基准的真实性——也就是作品的真实性。这里的真实性鉴定与作品的真伪鉴定是有区别的,后者脱离了前者是不成立的。事实上,真实性的追求远不止真伪鉴定这样一个局部要求,从某种角度理解可以说真实性鉴定包括但不限于真伪鉴定。比如拍卖条文里面对于作品真伪的陈述是明确的,基本不会有太多法理上的误解。但是拍卖行为涉及到的持有者、拍卖方、竟投者等直接相关人,依然会对作品的真实性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这也就是当事人各方最容易出现争议的地方。比如藏家长时间不结账的原因可能是他认为预售卖的文件中未提供作品的某些物质状况,这种最典型的就是先前修复。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常规的预展现场是看不出先前修复的痕迹的,不论是专业的或不专业的修复,有时候那种掩饰性质的非专业修复可能更不容易被识别。在藏家看来这就是拍卖方的一种欺瞒,可事实很有可能是拍卖方也不知情,原因一样是因为没有看出来。当然,还有一类情况,就是在确定购藏某件作品的当时到再次见到或交割作品的很短的时间段里,作品的物质状况确实有了一个突变。如此等等,修复师在考虑作品当下的真实性的同时,对购藏作品状况未来的表现也要做出一些预判。首先要对购藏机构的收藏条件进行评估。简单讲就是说买回来的艺术品,自己有没有条件和能力为作品的安全提供保障。这里面也是分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物质安全,一个是价值推广。专业机构的收藏,曾经有行政思维的成分参与,之后由艺委会表决。现在一般不会这么简单的进行,因为大家意识到,只看作品的表象很多问题往往是看不出来的。现代收藏的基本机制是有一个艺术委员会和一个物质安全委员会,两个委员会共同来决定是否收藏某件作品。艺术价值是一个标准,物质安全也是一个标准。作为修复师,更多的还是从物质安全方面介入作品流转的各个环节。
卡拉瓦乔 圣母子和毒蛇 292×211cm 博尔盖塞博物馆收藏
艺术金融在中国出现有几年了,时间久了相应的问题必然会体现出来。退一步来说,作品真伪会出现瑕疵、疏漏,比如我们现行的拍卖规则。作品的身份可以有争议,或者说有一定的社会豁免,但是作品的物质不能有争议。我们不可能接受入库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出库后成了几个部分。所以说,经营活动要把物质因素的各个方面完善进去。当前这么多银行、机构需要艺术品业务发展,但是一直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从作品的物质和人文的履历做起,使得之后的评估、维护、推广、交易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放任近于荒唐。艺术品的经营必须要面对这部分内容,这需要有基本的业务知识和技术储备,也需要基本的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