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财富价值评估的逻辑

2018-06-01刘晓丹

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 2018年2期
关键词:普遍性使用者价值链

文/刘晓丹

奥斯瓦尔德·阿肯巴克 那不勒斯海岸的海滩上 46×67cm 德国老国家艺术画廊收藏

一、艺术财富价值评估的逻辑起点

1.财富的有用性

财富自古便与人类的生存紧密相联,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430-355年)在其著作《经济论》(Oeconomicus)中,较早论述了财富的有用性问题。色诺芬是苏格拉底的弟子,生于雅典贵族家庭,《经济论》是一本通过记述苏格拉底的对话,教授如何持家理财的著作。色诺芬认为,对自己有利有用的便是财富,财富包括有实际用处的马、羊、土地等,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追求使用价值的实质是追求效用。这里的“对自己有利有用”、“有使用价值”、“效用”,都在强调事物的有用性。

我们可以将有用性概括为“事物对人生存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这意味着有用性是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其大小取决于人和事物两方面。一方面,人观察外界事物必然以自身为中心,通过经验去判断事物与自身生存发展的关系,那些被认为对自身生存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事物,便具备了有用性。色诺芬便是将人作为财富的尺度,认为不同人对财富的认识不同。另一方面,客观事物只有能够满足人生存发展的某种需要,才会被人判断为有用。财富的价值在于其有用性,有用性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这是艺术财富价值的逻辑起点。

图1 有用性的双向决定

2.艺术财富价值的生成

艺术财富的价值同样在于其有用性,其有用性同样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艺术财富价值的客观性,来自艺术品可以满足使用者需求的若干客观属性,它主要由生产者赋予;艺术财富价值的主观性,来自使用者对艺术品有用性的主观认识,它主要由使用者判断。这些,是艺术财富价值生成的基础。

与普通财富相比,艺术财富有两点重要特性:其一,很多艺术品从生产者到达使用者要经过较长的流通环节,并且,很多艺术品使用寿命很长(长者可达数万年之久),期间会被很多使用者使用。其二,很多艺术品的有用性不仅在于物质载体本身,更在于其承载的信息。在艺术财富的流通或流传过程中,所承载的信息经常会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其有用性。这种改变,在艺术财富价值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是某些艺术财富价值生成的主导方面。

图2 艺术财富价值的生成过程

图3 艺术财富的价值链

3.艺术财富的价值链

价值链概念较早见于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85 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 ,他提出:“每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过程中进行的种种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明”。从价值链角度看,价值是买方愿意为产品支付的价格;使用者从产品中获得的价值,是价值链中各项活动所创造价值的总和。

对研究艺术财富价值最有启示意义的,是哈佛商学院教授杰弗瑞·瑞波特(Jeffrey F.Rayport)和约翰·史维欧克拉(John J.Sviokla)1995年在《开发虚拟价值链》一文中提出的虚拟价值链理论。他们指出:虚拟价值链与传统价值链并行,后者存在于物质世界,主要依靠实物产品实现价值增值;而前者存在于信息世界,主要依靠信息产品实现价值增值,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组织、选择、合成和分配创造价值。

艺术财富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也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既是物质产品也是信息产品。物质性较强的艺术财富的价值生成,或者艺术财富中物质性价值的生成,主要依靠生产者赋予艺术品的物质属性,以及使用者对其物质属性的感知;而精神性较强的艺术财富的价值生成,或者艺术财富中精神性价值的生成,不仅依靠生产者赋予艺术品的精神属性,以及使用者对其精神信息的感知,还要依靠流通、流传过程中各种中介者和使用者的信息注入、整合、加固。

二、艺术财富价值判断的多重性

1.艺术财富价值判断的共性

价值判断的共性,是人们对事物有用性的普遍认知。价值判断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而人类生存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人们在价值判断时一定基于某种社会关系,基于共同社会生活中建立的共同秩序,使得个人的价值判断受制于群体。特别是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区域,人们会形成相对一致的关于真、善、美的判断标准,形成比较稳固的价值判断传统。

人们主观判断艺术财富价值时,往往会体现出某个团体、阶层甚至整个国家、民族的共同倾向,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共同审美习惯、审美兴趣、审美方式等,具体体现为对艺术品主题、题材、语言、格调、意境、技法等的共同认识。一些本来属于个体的艺术财富价值观,也会由于得到很多具有相似需要的人的认同,成为群体甚至全人类的共识,成为可以覆盖绝大部分人群的普遍价值标准。

2.艺术财富价值判断的个性

价值是人对客观事物有用性的判断,它不仅取决于事物的客观状况,更取决于人的主观认识。使用者随着使用目的、认识水平等条件的变化,对事物有用性的判断会有巨大差异。同一件物品对于不同人的有用性不同,色诺芬曾指出:“一支笛子对于会吹它的人是财富,而对于不会吹它的人则无异于毫无用处的石头。”即便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物品,处于不同时间或空间中也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相比财富价值判断的共性,其个性更为丰富、生动、复杂。

相对于普通财富,艺术财富的形态更为多样,艺术财富的有用性更多体现在其承载的信息中,使用者的判断更多来自接受信息时的主观认识,以及个体化、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所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并且,在艺术财富价值链中,艺术财富所承载的信息会由于传播、流传而多变,使不同时空的使用者对其价值判断具有极大的个性差异。这些是艺术财富的独特性所在,也是评估艺术财富价值的难点所在。

3.艺术财富价值判断的“具体普遍性”

艺术财富价值判断中的共性与个性经常不一致,对于价值评估中如何平衡二者关系的问题,黑格尔指出的“真理不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具体的普遍性”,具有启示意义。

普遍性是某类事物共有的本质属性。黑格尔所说的抽象普遍性,指思维把握客观事物普遍性时,将其特征分解,再依据某些标准舍弃其中的个性,仅保留共性。然而,客观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总会具有丰富的特殊性,只有把握特殊性才能认识其普遍本质。真正把握事物的普遍性,必须由抽象普遍性上升为具体普遍性。黑格尔所说的具体普遍性,包含了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所具有的特殊性,由于在分析特殊性时又对其综合,从而揭示了特殊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既包含特殊性又超越特殊性的具体普遍性,是诸多特殊性的统一,黑格尔称之为“真实的、真正的普遍性”。

艺术财富的使用者既有个体也有群体,甚至是整个民族、国家,于是有个人艺术财富、群体艺术财富甚至民族艺术财富、国家艺术财富之别。不同艺术财富使用者在判断艺术财富的价值时,一定会出现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显著差异。这就要求价值评估者通过恰当的综合,将使用者的共性判断与个性判断统一,整合出“具体普遍性的价值判断”。

图4 艺术财富价值判断的个性、共性与普遍性关系

三、艺术财富价值评估的艺术学依据

在理论上,具体普遍性表达了事物的整体,是多种特殊性的统一,具体普遍性的程度越高,所包含的特殊性越多、越丰富。以这种普遍性指导实践时,所内含的特殊性会再一次展现出来,从而可以真正具体地指导实践。在艺术财富的价值链中,艺术史著、艺术展览、艺术批评是价值生成的重要环节,三者不断为艺术财富注入、整合、加固了价值信息,并深刻影响着艺术财富的中介者和使用者。三者的价值判断本身,既具有个性也具有一定共性。对三者加以恰当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从艺术学角度体现艺术财富价值判断的具体普遍性。

安东尼·让·格罗 弗朗索瓦·热拉尔 56.2×47.3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1.艺术史著

在艺术品市场,艺术财富的价值更多由购买者主观决定,而购买者判断艺术财富价值的深层根源来自其艺术史定位。艺术史家通过研讨、选择、梳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将其对艺术家地位、艺术品价值的判断烙印在艺术史著中,在客观上建立了艺术史的名家名作档案和坐标,成为阅读者判断艺术财富价值的定位器。艺术史的价值定位生成后,还会具有强大的话语惯性。

艺术史家又是各类艺术教材的主要编写者,他们对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定位直接影响教材的接受者,成为其衡量艺术家及作品地位的权威标尺。当这些接受者以鉴别者、鉴赏者、购藏者身份进入艺术品市场时,会将习得的艺术史观念落实到自己对艺术财富价值的判断上。

2.艺术展览

艺术展览是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之间的重要桥梁,艺术家往往以其为中介将作品推向观众。重要展览受众广泛、权威性强,是塑造艺术精品的极佳平台。一些高级别的官方艺术展突出体现着国家意志,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最受艺术家和观众瞩目。国内级别最高的“全国美展”是各阶段最高美术成就的展示平台,入选作品和获奖作品代表着各时期美术创作的主流,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标志。

由理论家主持的学术性艺术展览具有很强的理论气息,包括回顾展、名家展、提名展及相应的研讨会。学术性艺术展览以不同的运行机制推出精品序列,所塑造的精品带有更多的理论色彩和学术氛围。由商业机制主导的艺术展对市场的影响更为直接,是购藏者的重要评判标准,诸如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大展,已成为国内外购藏者观测中国艺术的风向标。

3.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传播的重要环节,正如批评家梁江所说:“尚未为人接受、没有进入欣赏环节的作品也尚未实现其美学和社会价值,它这时只有‘文本’的意义,而经过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环节,作品的意义实现了,‘文本’才能成为艺术品”。批评家通过阐释艺术家的地位、风格、意义,讨论艺术品的思想、内容、特征、题材、含义、语言等,为接受者提供了基本价值依据,引导其以一定广度和深度去理解、欣赏作品。

艺术批评与同期艺术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形式也更为丰富,涉及各类艺术现象、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活动,可以藉由报纸、期刊、出版社、电视、网络、画廊、博物馆等多种传播媒介,以理论分析、综合阐述、点评报导等形态做价值判断,使艺术空前便捷地走向大众。

四、艺术财富价值评估的经济学依据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与交换的本质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资源,以及如何分配社会产品”。从经济学视角看,研究艺术财富的价值评估问题,是为了在艺术财富稀缺的前提下,实现对其最优配置和利用,以满足使用者的多元化需求。而实现艺术财富的重新配置,除了掠夺、骗取等,最文明、最有效的方式是交换。

在本质上,人类的交换行为是追求互利,是为了满足各自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是为了获得不同财富的有用性。交换的最基本原则是等价原则,早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便出现了等值交换概念,意在表达交换行为中任何一方所得商品的价值与所失去商品的价值相等。交换能够实现,正是因为交换者能够对财富进行“等值”判断。

2.价格是判断艺术财富价值的重要工具

在交换行为中,必然会发生交换者对所交换财富的有用性的度量。马克思指出,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并从供给方面论述了劳动价值是定价的基础。西方主流经济学则是从需求方面阐述商品的效用,认为需求方的主观感觉是定价的基础。二者的一致之处是,都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其有用性相关。

不同交换主体度量商品有用性的结果,通常会形成交换比例——价格。本质上,价格便是量化了的交换价值。西方经济学主张用价格分析代替价值分析,用市场均衡来定义价值。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人认为,供应者利用物品的稀少性提高价格,需求者则利用物品的选择权压低价格,最终会形成双方都愿意接受的均衡价格。由于艺术财富使用者判断有用性的个性很强,往往呈现出巨大差异,而使用交换价值更容易在市场中找到相应的参数,可以为量化艺术财富价值找到更多指标。

3.用价格判断价值的局限

用价格判断艺术财富价值的最大问题是,市场均衡必须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实现,而形成完全竞争市场需要很多苛刻条件,需要同时存在大量的买方和卖方、商品完全同质、信息完全对称、生产要素完全流动。同时,发生等值交换是长期均衡的结果,等值交换在实际中只能偶然发生,并非常态。

更重要的是,艺术财富使用者经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偏好,由于他们特别偏爱某些艺术品,并愿意通过交换使自己得到满足,可能导致很多“不等值交换”。

安东尼奥·卡诺瓦 维纳斯和丘比特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五、艺术财富价值评估方法

按照前述艺术财富价值判断的多重性、艺术财富价值评估的艺术学依据、艺术财富价值评估的经济学依据,艺术财富价值评估应该遵循三条原则:其一,以艺术财富价值判断的具体普遍性为依据,而不能依赖于评估者的个人偏好;其二,借助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包括艺术史著、艺术展览、艺术批评中的价值评判信息;其三,利用艺术品市场中的成交价格,将其作为价值评估的重要参数。在技术上,可通过Hedonic模型将市场成交价格回归为艺术学特征,从而建立艺术财富价值评估模型。

Hedonic模型法又称特征价格法、效用估价法,是异质性商品(比如房地产)估价的常用方法。该方法认为,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基于其内含的一系列特征,每种特征都与其价格的某一部分相联系,每种特征的变化都可能造成价格变化。艺术财富带给使用者的有用性,同样依赖于其包含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体现为艺术史著、艺术展览、艺术批评等一系列艺术学信息。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如多元回归技术建立特征价格模型,可以将艺术品历史交易价格中的艺术史著、艺术展览、艺术批评信息加以回归并分离,再将待估艺术品的相关信息代入模型,即可得到一定置信水平下的艺术财富价值评估区间。

猜你喜欢

普遍性使用者价值链
何不炳烛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抓拍神器
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
区域文化外宣中特色文化符号翻译的普遍性和独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