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量阅读,更好地完成语文的使命

2018-05-31杨文静

陕西教育·教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丛书读书教材

杨文静

想和大家分享这样一句话: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中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这是说人一生的黄金记忆阶段是在少年,很幸运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就是培养人“少年之记”的关键人物,那我们的孩子们辛辛苦苦学十二年语文,最终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大家都知道,语文,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让学生成为能说会写的人。当然,这是比较功利的目的了。比较浪漫一点的,巴金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美好。叶圣陶先生更是把自己的语文教育理想诉之于三个子女的名字“至善、至美、至诚”。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也如孙双金老师所陈述:它更是童年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积累的语文。

但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又如何呢?台湾国学大师赵镜中最早将群文阅读引进大陆,他曾这样评价我们的语文课:“大陆的语文课堂基本一樣,就是会的问不会的!”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可谓是在传统灌输式课堂遍布的状况下一种石破天惊之举。面对一样新生事物,我们总是抱着种种期待。2014年,时和年丰、麦穗两歧,在榆阳区教育局的支持和教研室郭有凯主任的大力倡导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试点确立。我由首批参加这项实验的实验教师到全程督查实验的教研员,见证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这棵小树在榆林市榆阳区的萌芽、开枝、长叶、逐步繁茂的过程。

一、“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

要理解这项实验,必须理解其核心精神和基本原则。大概有以下几条:

1.反三归一,质从量出

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求质必须有量,宽度决定高度,厚度决定深度。我们所谓的“开卷有益”正如吃饭一样,重要的不在于怎么吃,而在于吃的是什么东西。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一下自己在学生时代所接受的语文教育,我们会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反思自己读书和学习语文的经历,应该成为我们研究语文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的规律应该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慢慢形成语文能力和素养。

2.课内阅读,提速增容

提出“课内大量阅读”的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学习负担重,科目多,课外没时间,不可能实现课外大量阅读,二是在课堂上补充大量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是可以做到的。和以往许多语文课程改革不同的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有两个关键点:“课内”和“大量阅读”。从现行语文教学和课程设置来说,想要让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快速提升语文素养很难做到,因此,提出“课内大量阅读”的理念。

3.教给方法,自主阅读

从语文教学实际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不少学生酷爱语文,酷爱阅读,但是语文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人们纳闷不解,何至如此?朱熹的《观书有感二》给出了答案: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夫子作诗告诉我们一个哲理:读书如同行舟,掌握了方法,一帆风顺;方法不对头,如大船搁浅,费力推拉也枉然。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时对学生的职责非常明确:唤醒、激励、引领。即唤醒阅读意识,激励阅读兴趣,引领阅读方法。

4.师读在先,以身示范

教师读书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什么叫教师?老百姓认为,教师就是读书人,就是读书先生,读书要伴随教师一辈子。“语文教师小丛书”的《出版说明》里引了张之洞先生的话:“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读书应该寻找一条正确的读书之路。有人说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但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眼界放宽,格局放大,教师,并不仅仅是糊口的饭碗,而确确实实是教人、育人、培养人的神圣的事业,苏东坡赶考时写下的一句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同样可以形容我们老师。

二、“语文主题学习”是对阅读教学的改良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对阅读教学的改良和创新。伴随统编教材的相继出台,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有哪些方面改良呢?

1.从阅读主题上改。改“过去一节课无阅读主题”为“一节课有阅读主题”。“语文主题学习”课堂实践中,教师必须明白主题,必须告知学生阅读主题,大家都有了主题的意识,才能围绕主题去阅读。

2.从阅读数量上改。改“学单篇课文用一节”为“学两三篇文章用一节”。传统的课堂上,我们都是把一篇课文分成两课时甚至是三课时来学,翻来覆去,学来学去,还是一篇课文,一篇文章形成了一个“阅读壁垒”,同主题的文章永远进不来。阅读数量的唯一性,难以比较,难以鉴别,难以形成“质从量出”的阅读效果。

3.从阅读时间上改。改“全部时间学教材”为“1/3课时读教材,1/3课时读丛书,1/3读其他同主题文本”。一是把时间让给学生,二是加大阅读量。应该把“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上成“教材+丛书+其他同主题文本”的课。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稳定丛书的桥梁作用,强化整本书的阅读效果。

4.从阅读内容上改。改“字、词、句、段、篇一起学”为“识字、阅读分开学”。上好“整体预习课”,把一个单元的生字和新词集中起来学习,扫清了字词障碍,为大量阅读奠定了基础,做了铺垫。

5.从阅读目标上改。改“阅读目标多个”为“阅读目标集中”。有句话叫做“弱水三千,一瓢饮之”,懂得取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强调“一课一得”,也是这样。文章之所以称之为“文质兼美”,当然是各个方面都很好,学生不能在一节课内都能学到,所以,我们要抓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舍该舍的,取该取的。

6.从阅读起点上改。改“一篇文章从头读到尾”为“每篇文章从精彩语段读起”。阅读是提取信息,阅读教学是文本、师生、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把教材的例子作用发挥好,抓好“阅读起点”是关键。

7.从阅读方法上改。改“体会文章满堂灌”为“阅读、表达同步走”。原小语会会长崔峦先生曾指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既要抓阅读,也要抓表达。“语用”也好,“语言训练点”也好,讲的是一个道理,必须抓表达的落实。

三、“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实施

回归到语文的实践性,学生如何做到能说会写呢?学生在听话中学会听话,在说话中学会说话,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正如一个娃娃必须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语文脱离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是怎么也学不好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主体——丛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美文,让学生读文读人读天下。但若要让丛书真正在课堂上阅读、使用起来,唯一出路就是教师彻底改变观念,颠覆旧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课堂模式,在全新的过程中,科学地进行学法引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自读自得,多读多得,才能使实验丛书阅读效果最大化。

第一,丛书是一套课程资源,而不仅仅是100多册书。因为丛书是与实验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载体,是课程解决方案的重要部分,是激发孩子语言能力的优质资源。选材的理念依据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书。

第二,丛书上的部分选文只要学生读过即可,不是教师必须教的内容。丛书选文不一定要像课文一样讲解和剖析。因为根据现实的教材课文与丛书选文整合的结果来看,需要整合的丛书上的选文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现实的教学实际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选文整合完,因此,剩下的选文必须教给学生利用教材课文所学的方法来自主阅读,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起点拨和指导作用,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的理念。

第三,丛书不是万能的,丛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在课文与整本书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同时让丛书成为课文的有益补充,最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很喜欢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说过的这样一句话:琅琅书声,就是孩子的朗朗乾坤!希望语文让我们每个人都更美好!

猜你喜欢

丛书读书教材
教材精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古代丛书与《丛书集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