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刊导读

2018-05-31

世界博览 2018年2期
关键词:客服大脑顾客

第一篇:《经济学人》杂志2018年1月6日号

网址:

https://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733983-brain-computer-interfaces-may-change-what-it-means-be-human-using-thought-control-machines

大脑,机器,与人类的进化

这是2018年第一期《经济学人》的封面文章,同期杂志还刊载了与之对应的专题系列报道。随着脑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人机交互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其中的技术核心就是本文所说的脑机界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s,简称BCIs)。了解计算机历史的人都知道,早期人机交互的方式是通过打孔的卡片来传递指令的,接下来是鼠标键盘,触摸屏,然后是语音和动作,再进一步就会用大脑来控制计算机,这里就需要借助于脑机界面。

本文提到,脑机界面研究的进度在加快,人类的野心也在膨胀。美国的军方和硅谷开始盯上脑科学,投入重金探索如何提升人类大脑的潜力,例如,Facebook希望用思想来输入文字,企业家马斯克认为,人类需要升级以对抗人工智能的威胁。当然,这些超级能力要想实现,尚需时日。不过,脑机界面在医学方面的最新应用,例如,刺激大脑视觉皮层来帮助盲人,为中风病人建立新的神经联系,或者监测大脑活动捕捉产生抑郁症的信号,都有望更早实现。但是,怀疑者仍然对此嗤之以鼻,没错,将医学BCIs技术应用于临床证明是非常困难的。本文指出,其中有三个令人望而却步的障碍:第一是技术上的,要与大脑的神经元进行通信,无论是用直接还是间接的方式,都不容易做到;第二是科学上的,我们对大脑确切的工作原理还知之甚少,而在人的大脑上做实验是很难的;第三是商业上的,要想医疗设备取得政府批准进入市场,你需要时间、金钱还有专业知识,然后还要消费者有意愿采用,谁都不会无缘无故做开颅手术进行大脑植入的。还好,这些障碍都不是不可逾越的,神经科技的先行者们所想象的未来之路是艰辛的,但也是可以实现的,一味的反对是不明智的。这些技术若用于增强人的能力,无论是军事目的还是消费领域,都会引起许多问题,比如,文中提到的隐私,安全,还有经济不平等。伦理学家们担心,一旦机器进入到神经活动中,关于人的身份和自主能力的问题就会变得扑朔迷离。

本文认为,以上的问题倒并不急迫,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也不是纯属瞎想。人类进化的关键在于大脑,人之所以有意识,有思想,有情感,皆因为大脑功能的独特性。脑机界面技术在大脑与机器之间建立起联系,那么,什么是人性,作为人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会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呢?

第二篇:《哈佛商业评论》杂志2018年1/2月号

网址:

https://hbr.org/2018/01/sorry-is-not-enough

客服的艺术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道歉在顾客服务中的作用和效果究竟如何。本文开篇就指出,客服界的第一要诀是,若出错,就道歉。于是,在很多客服场景中,客服人员在与顾客进行对话交互时,反复持续地向他们传达着感同身受和温情关爱。不过,出乎意料的是,最新的研究表明,這样的做法可能会起反作用,过度道歉会降低顾客的满意度。本文指出,顾客对道歉并不买账,驱动顾客满意的是客服人员能够积极地创造性地为他们解决问题。

本文介绍的这项创新性研究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辛格带领的团队完成的,他们利用了一档在美国和英国的机场客服柜台前偷拍的真人秀节目的视频,获得了被拍摄者的许可,从而聪明地避开了隐私障碍。研究团队提取并分析了这些视频中顾客与客服人员的对话,结果发现,客服人员给予温暖和关爱的效果并不理想,顾客不怎么在乎实际的结果,比如,丢失的行李是否快速地找到,而是更在意客服人员尝试提供帮助的过程。研究人员试图解释这样的结果,他们借用了领导力研究的发现,即人们对温暖和能力的感知是此消彼长的,也就是说,客服人员持续对顾客投入热情的关爱,对解决顾客的问题却并无建树,顾客会感到这是客服无能的表现,从而加剧了他们的失望情绪。接着,辛格的团队进行了后续研究,让实验对象听机场服务柜台客服人员与顾客对话的录音之后对客服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客服人员提供了各种解决方案的时候,顾客满意度最高,哪怕是处置的结果并不理想。

是的,客服是门艺术。待客之道,颇费思量。顾客的每一次诉求,客服人员的每一回应答,都是独特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的顾客类型,客服人员的做法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客服过程中,包括企业的危机公关中,道歉都不应成为搪塞和推诿的挡箭牌。

第三篇:《大西洋月刊》网站2018年1月5日

网址: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8/01/the-end-is-near-time-to-run-faster/549014/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

29,39,49,59,这一连串的数字让你想到什么。《大西洋月刊》网站的这篇文章称,人们在到了这些数字的年龄时,更有可能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说,去跑一次全程的马拉松。我们通常认为,人们选择时机去做某件事是艺术来着,其实,本文指出,这背后是科学。可以说,冥冥中自有定数。

本文改写自作家Daniel Pink即将出版的新书《何时:时机恰好的科学秘密》,探究了年龄即将迈入新的十年对人们产生的奇怪的推动力。本文开始就讲述了四个报名跑马拉松的人的故事,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都是第一次参加全程的马拉松比赛,而他们的年龄恰好就是29,39,49,59,社会心理学家Adam Alter和Hal Hershfield称他们为“岁数以9结尾的人”。人生就快到达十年的整数倍,是一个节点,是一个关口,此时,人们的内心唤醒一种力量要去做出改变。奇怪的是,38岁没事,40岁没事,恰恰是在39岁。Alter和Hershfield研究了参加马拉松比赛选手的报名数据,结果发现,在首次报名的参赛者中,年龄为29的概率最高,差不多是28和30的两倍,然后,40出头的概率逐渐下降,到49时又骤然升高。是的,这的确有点让人琢磨不透。Alter和Hershfield还发现,岁数末尾跳到9并不总是触发健康的行为,他们的自杀率和作为老公的出轨率也更高。Alter和Hershfield解释说,这些人的心中满是年华逝去和人生意义,他们的行为说明,他们在寻求意义或者遭遇了意义危机。

本文指出,人们的动机和行为模式与临近某个时段的结尾有着关联。20世纪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lark Hull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目标梯度假设”理论就认为,我们在起步时更多受到我们取得多少进展的激励,而在即将到达终点前会因为距离目标越来越近而加速前进。因此,有的时候,我们为了鼓励人们去做某件事,可以划出一个明确的时间段,给出一个醒目的截止日期,当人们嗅到了倒计时的气息,他们就会快快行动起来。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去春又来,辞旧迎新,这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现象。我们把时间的长河划分出段落,每隔一定的时间,就告别过往,重新出发。每逢此时,我们总希望搞事情,折腾出新花样,因为改变,因为新的东西,让我们很嗨,让人生有了意义。

插文:最高效的客服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素养,还需要有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能力。无疑,这意味着,每一位优秀的客服人员,都是艺术家。

猜你喜欢

客服大脑顾客
“一站式”服务满足顾客
语音推销
敬业的客服
基于广东“一张网”对内客服模式的探讨
销售能手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顾客是我们的上帝品质是顾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