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2018-05-31浙江省绍兴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31200邹欢昂
浙江省绍兴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31200) 邹欢昂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拓展农业新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增加农民新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高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农业功能不断拓展,新型业态加速涌现,产业融合发展正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热点和亮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创新思路方法,有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1.基本情况
(1)农业发展总体稳健 全市已累计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3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67个和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41个。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95.87万吨,肉蛋奶、果蔬茶、水产品生产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 331元。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建设取得新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64%和78%,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全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1 095家,形成门类齐全、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成为了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外建农产品基地393.2万亩,规模水平提高,在市外基本形成了稳定的粮食、茶叶、畜牧、蔬菜、农产品加工等基地。农产品自营出口总额超5亿美元,以珍珠、茶叶为主导的多元化出口格局基本形成。绍兴名优农产品专卖店、连锁店遍布全国主要大中城市,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发展,近年来网上销售成为重要营销渠道。
(3)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全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 785家,省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81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 749个,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41家,构筑了产业融合的重要支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入股入社、订单合同、托管联耕等多种形式开展联合与合作,融合机制不断健全,融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供给、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4)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涉农电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众筹等亮点频出,农产品市场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生产租赁业务、农商直供、产地直销、食物短链、社区支农、会员配送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拓展了产业融合的新领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暴发增长态势,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达2 028万人次,经营收入达23亿元,带动5.7万农民增收受益。
2.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产加销发展不够协调 农村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差,融合程度还比较低。农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土地、水等资源约束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压力加大,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信心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市场化发育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被人为地分割在城乡工农之间不同的领域、地域,导致农业成本高、效益低。
(2)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滞后,带动能力不够突出 与农业生产规模不协调、不匹配,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2.2∶1,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4∶1。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不足,一般性、资源性的传统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加工专用品种选育和原料生产滞后,农产品产地普遍缺少储藏、保鲜等设施,融资难、融资贵、生产和流通成本高等外部环境制约依然突出。
(3)股份合作较少,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 农业集约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与企业之间订单交易普遍缺乏法律约束力,有些合同不够规范,履约率不高,双方利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受风险防范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合作、股份合作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数量不多。
3.促进产业融合的主要举措
(1)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一是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从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科学引导不同类型区域农业生产,促进粮食、经济作物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渔业和林下经济,推进农渔、农林复合经营。围绕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特色农产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产加销结合的产业结构。
二是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稳步发展农业生产。在优势农产品产区,筛选推广一批加工专用优良品种和技术,促进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引导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带动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和监管水平。
三是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生产能力。加强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不断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支持农村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不断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将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产业融合发展。
(2)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 一是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以粮食、果蔬、茶叶等主要及特色农产品的干燥、储藏保鲜等初加工设施建设为重点,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区域、品种范围及资金规模。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加强初加工各环节设施的优化配套;积极推动初加工设施综合利用,建设粮食烘储加工中心、果蔬茶加工中心等;推进初加工全链条水平提升,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有效衔接。
二是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加强与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对接,开发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关产品。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绿色节能干燥和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开展生物制造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成套化、大型化精深加工装备研制。
三是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建立农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可循环发展方向,促进综合利用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机结合,调整种养业主体生产方式,使副产物更加符合循环利用要求和加工标准;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副产物收集、处理和运输的绿色通道,实现加工副产物的有效供应。
(3)做活农村第三产业,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 一是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社(区)、农企、农校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市社区或郊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鼓励各类服务主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农村社区,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支持开展托管服务、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多元服务。
二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加工、流通、服务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促进农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开展电子商务试点,鼓励和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农村物流、金融、仓储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创建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节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积极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
三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优化布局,在名胜景区周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周边、传统特色农区,支持发展农(林、牧、渔)家乐、休闲农庄等。改善设施,加快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因地制宜兴建特色农产品加工、民俗手工艺品制作和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规范管理,加大休闲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宣传,加强品牌培育和推介,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4)创新融合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强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作用,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以及各类农业服务主体兴办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商联盟等新型经营模式发展。
二是打造产业融合领军型企业。鼓励一批在经济规模、科技含量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具有引领优势的企业突出主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服务、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推进产业化经营,增进融合,带动产业链前延后伸,挖掘各环节潜力,创新多种业态,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充分发挥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领军作用。
三是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积极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主体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延伸;积极支持企业前延后伸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发展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四是积极打造产业融合先导区。推动产业融合、产村融合、产城融合,加快先导区内主体间的资产融合、技术融合、利益融合,整合各类资金,引导集中连片发展,推动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加工园区、仓储物流基地、休闲农业园区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广“互联网+”发展模式,支持各类产业融合主体借力互联网打造农产品、加工产品、农业休闲旅游商品及服务的网上营销平台。
五是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支持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提供贷款担保、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鼓励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加快推进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农户,探索不同区域的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依据,探索形成以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利润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