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语文教育乡土化现状调查
2018-05-30武抒祖陈燕琴
武抒祖 陈燕琴
摘 要:语文课程具有教育学意义上的文化品格,是一种以“价值判断和意义阐释为目的的价值活动或文化活动,学生是在一种存在论意义上提升生命。在语文教育乡土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要分三步:一为语文课程内容,二为语文教材内容,三为语文教学内容。本文以白银十中四龙分校的语文教育为例,从这三个层面来把握高中语文教育的乡土元素现状。
关键词:语文教育 乡土化 乡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2-0-01
一、语文课程内容层面
1.四龙镇独特的区位优势
四龙镇位于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东南部地区,距离白银市仅20公里,地理区位优越;黄河穿越这里,两山夹一河,土地平旷,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但沟壑纵横,其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日升日落的田园风光,无形中陶冶着农村孩子的心灵,形成粗犷,豪爽,真诚朴实的个性特征;当地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业、养殖业发达,田畴、果园、菜园构成农村独有的风情;乡镇企业散布镇区,繁荣经济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
2.四龙镇浓郁的乡土氛围
当地农村人的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依然保存着城市己经销声匿迹的大部分传统习俗;农闲时常常会听到冬冬的黄河战鼓声——著名的太平鼓,粗狂凌厉,人们乐此不疲;另外,由于地处黄河腹地,四龙镇自古以来就崇文重教,崇尚传统文化,农村中的知识分子和退休人员,往往热衷书法绘画,并有一定造诣,还定期举办老年书画展,这也影响了年轻一代,很多学生能写一手好字。这些都是农村已有的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果能够根据本地区的优势与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四龙分校语文教育乡土化的缺失原因分析
据笔者调查,是因为我们教师乡土文化修养的匮乏抑或教育观念的落后,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语文课程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城市性取向。单举初中课本中“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一部分的设计为例:初中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怎样搜集资料”的解释引导中,十分强调图书资料、网络资料的收集,这在农村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当然课本中也有关于风俗及自然风光的,如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到民间采风去”,九年级下的“关注我们的社区”,但即使在这样的设计中,也是从一个城市中学生的眼光和角度出发,这种课程资源上的“城市化”取向显然不利于乡村语文教育乡土化的实施。
课程标准缺乏乡土化倾向,使得这所中学的语文教师“义无反顾”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以期使学生通过中考进入城市的重点高中学习。但是新的评价标准和考试改革,越来越注重阅读范围的广度和阅读理解的深度,重视学生写作时的见识与城市价值取向,使学生和老师都感到迷茫和无奈。
二、语文教材内容层面
对于乡村语文教材乡土化,有的学者从语文教材篇目选择的特点入手,通过分析各種反映各种文化背景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在此基础上来评价教材编写的文化选择。如果一套语文教材中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篇目少于反映城市题材的篇目就说这套教材忽视农村。我认为这种方法是有失偏颇的,按照篇目的多少来判断城市、乡村文化的地位或者来平衡城乡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既缺乏科学依据,又难以付诸实践。有的学者从教材插图的内容来分析教材在城市和乡村文化选择的态度,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语文教材与城市导向也是事实。但是这种分析方法实际上是把农村置于一个封闭停滞的状态,农村学生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这种渴望并不一定就是对农村的厌弃,语文教材给放飞了农村中学生想象的翅膀,突破地域和生活环境经历的局限,是有益而无害的。在被调查的152名农村中学生中,有7.5 %的人希望在语文课本中加入有关当地农村的内容,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亲切感,容易接受和理解;二是可以了解自己当地的社会文化情况。事实上,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农村题材的篇目占有很大的比例。
三、语文教学内容层面
“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教学内容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是教材内容具体的实施,“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各项活动对象及活动方式的组合,是具体而动态的,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对静态教材内容多次教学法处理的过程与结果。”。主观性是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它意味着个性、情感与自由的思想。没有了主观性,教师也就失去了作为个人的魅力与为人师表应有的精神力量,而仅仅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简单的传声筒,这种情况下教师对自己所传授的课文也就没有了感情投入,不会对它们有真正的热情与爱。这样就使语文课丧失了本应有的生动、鲜活与教师中的情感交流,变得呆板而枯燥,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原话来回答老师的提问。教师也只能抓住一些现成的、客观性的知识,如字词句、非语文知识,甚至毫无必要的反复翻弄情节。任何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意识的遵从教师参考书和标准答案,因为考试的统一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寻求最靠近答案的途径。如果只是盲目地不假思索地完全照搬,照本宣科,就是失去了主体性的表现。
2016年年初,在白银区教育局主导下,原四龙中学与白银十中合并办学,促进四龙中学可持续发展。经过一年多的一体化发展,四龙分校实行白银十中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师资交流,每年下去支教的教师不少于5人,抽调青年教师10多人到十中历练,大力改善办学的条件,尤其是加强软环境建设,有力地扭转了四龙分校办学持续滑坡的局面,在校学生人数在2016年130人的基础上竟然回流了20多人,其中,2017年初一新生增加较多。走一体化办学后,四龙分校的语文教师增加了到市里学习或者到白银十中交流的机会,对他们的教学方法、手段有了很大的影响。学校为每个教室配备了电子白板,开通了网络,可以上网查询教学资料,借鉴教学经验。特别是新课改过程中,乡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积极采用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甘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7-169.
[2]【美】迈克尔·W·阿普尔.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