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忧患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2018-05-30王彩霞

中文信息 2018年2期
关键词:资源发展教育

王彩霞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的提高。经济发展的同时又需要资源作保障。因此,对资源进行可持续管理及利用迫在眉睫。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历程,不得不努力去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这条路就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资源忧患 地理教学 渗透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2-0-01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再加上开采不当利用率不高,自然资源紧缺的局面就更为明显了,已经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资源的可持续,这是处理好人地矛盾的基本思想。因此要解决好人地矛盾就必须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人教版必修二里面主要讲的是人文地理,也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想获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得有充足的资源做保障。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资源忧患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理课堂中学生资源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地毯似的开采,在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率又不高,已经导致中国“地大物博”的优势被削弱,关键是影响到了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失衡,进而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资源的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模保持在环境的可承载范围之内,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但是,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资源的可持续都存在着很大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将会被严重破坏。这说明一个问题:对当前自然资源的状况,不仅要认识到自然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还要我们人类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并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然资源实行可持续的利用和管理。

早在改革开放前,国家曾提出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但那个时候我国大多数物质产品供不应求,物质状态处于紧缺局面,所以也就没有出现过全民参与的大规模行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了,沙尘暴刮到了家门口才发现需要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重视。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且已逐渐深入人心,在部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也取得了些许成效。但是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依旧清晰,这就说明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付诸于实践是困难的,并非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课堂上让学生背会什么叫做可持续发展,就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人口和资源双重压力的21世纪,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论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不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迫切性,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资源忧患意识渗透教学的途径

1.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對学生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是由地理学科性质以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决定的。地理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猎面也很广泛,从宇宙地球、大气、水文到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能源、文化等,讲述着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时刻渗透着资源的忧患意识,正好为地理老师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提供了素材。比如在讲到地球上的水资源时,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将全球的水资源比作一桶水,那么地球上的液态淡水就只有那么一杯,供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也只是一勺而已。学生就会一下子明白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让学生直观地面对我国的资源现状。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教师要善于利用素材,挖掘其中包含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以巧妙的教学方式讲授如何保护与利用好有限的自然资源。让学生认识到存在什么资源问题,又应该如何化解资源危机。

2.借助传媒上的素材

高中地理课时非常的有限,一周只有两个课时,课堂上的知识量明显不足,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太现实,所以教师在讲到某些资源问题时,需要将课外的有关资源方面的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将理论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某一问题,强化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凡是有利于增强学生资源忧患意识的教学素材和相关的教育方式都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参与,使教育多样化,满足中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相关部门也会进行大面积的宣传与教育,帮助人们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具有全球性,如报道的美国加州克恩河油田已经枯竭,加拿大温哥华岛上的原始森利已被砍光,马尔代夫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日益加剧等等问题的照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外资源,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思考其可能的影响,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活动。例如:被称之为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已经被人类砍伐相当于法国的国土的面积,而且还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减少,影响到了气候和水文等地理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都受到了影响。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告知一些枯燥的数据,因为缺乏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森林破坏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资料,深化节约资源的意识。

3.借助学生的切身体验

空洞的知识,乏味的理论,学生马上可能会对这种教育方式感到疲倦。如果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学生的切身体验来感受到资源的重要性,如生活中停电、停水后有什么体验,给生活带来多大的不方便,对发展经济有没有影响,从而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需要资源做保障的。

对学生进行资源国情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我国资源的现状,充分意识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危机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为将来创造新能源、改进我国资源状况作贡献。并自觉地参与到建立节约型社会中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树立节约资源的典型,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李青.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郭凤霞.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

[3]吴军.高中地理环境与资源忧患意识教育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7(22):91.

猜你喜欢

资源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