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考量
2018-05-30杨峥晖
杨峥晖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历史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及其焦点问题实质,把握新矛盾的实践意义,找到化解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关键时期,深刻洞察我国国情的深刻变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这一重大判断,将对我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产生重大的影响。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的实践,是我国在新时代实施“五位一体”战略和完成“两阶段”部署的重要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这一论述是自十一届六中全会之后36年来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做出了又一次历史性判断,科学认识和把握这一重大判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科学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之前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述相比,我们可以判断,新时代的矛盾发生了结构性的转变。
从人民群众需求角度来看。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需求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要”的全部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发展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需要升级:期盼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同时,由这些“硬需要”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严、权利等一些“软需要”也逐渐常态化,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对共同富裕,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从社会生产供给角度来看。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落后及物质供给短缺的情况已经成为过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在总体上依然处于中等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并没有根本改变,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造成的高质量高水平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区域、行业、不同群体的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等差异较大,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焦点
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这一时期呈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背景下的新特征、新状态、新矛盾,而不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党的领导下,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平衡不充分这一焦点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又着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实践意义
从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角度看,事物是在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主要矛盾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时代的发展形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反映了一种社会形态某个发展阶段存在的最突出问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因此,在各个时期我党根据国情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客观判断。八大报告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十一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我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阐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發生转化,说明党中央领导人民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已经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理|生分析中国基本国情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回顾党的历史可以发现,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地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归根结底,是来自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何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要书写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新答卷。
(二)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意义
认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事关对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事关科学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长期以来,我党就是通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而科学制定党在各个时期的纲领和路线的。 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矛盾的新论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只有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才能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提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为我国全部工作的顶层设计提供了目标方向。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时指出: “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等发展战略,强调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策略方针。这一切安排部署,都是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质上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彰显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新时代国家战略方略的重要意义。
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思考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逻辑关系,思考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十八大以来这五年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变化,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面临着一系列与低收入阶段不同的新的重大发展问题。基于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及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判断,习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引。创新是着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是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是着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是着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是着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科学指南。
(二)以“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为根本原则
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民生问题就是经济问题,是我们党一切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前习总书记作出了庄严承诺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郑重宣示。要解决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大业。
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方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决策部署中。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迈进。
(三)以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着力点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判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不发达是这一阶段的根本特征,所以,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发展壮大经济,经济不发展,一切无从谈起。依据我国的国情,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表现为不充分的供给能力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陛化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症结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表现为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剩、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从理论和行动纲领两个层面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了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理念等基本问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在于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提高我国经济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