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韵律与节奏教学点滴谈

2018-05-30马绪霞

语文建设·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平仄韵律音节

马绪霞

2017年在全国开始推广使用的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多次在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后练习等助读系统中提到“要感悟文章的音韵美”“注意节奏”等。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诵读的要求是吻合的。

语言具有流动感,“声韵调、语流音变、音节疏密、双声叠韵、平仄关联、词语格局、韵脚排序等诸对矛盾趋于整体和谐的规律,这便是韵律”。节奏包括音节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音节的节奏是音调的相互配合而产生的高低起伏,朱光潜认为“诸音调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继承而波动,乃生节奏”。意义的节奏与文章的内容、思情、情感有关联,音节的长短、高低、轻重等与文章的意义节奏相协调。朗读作品时,既要读出音节的节奏,也要读出意义的节奏。

读者在朗读时把握作品的韵律与节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含感觉、知觉、想象、联想、思维等心理因素。对作品的理解能够影响语言的节奏,只有对文章内容感情分析得正确,感受得深刻,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节奏、韵律。同时,在按照文字的序列把握韵律、推敲节奏的过程中,潜在的语言逻辑思维被激发,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情感的把握也会加强。下面以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谈朗读的教学。

一、古代诗歌朗读

古人创作时对字的选择多加推敲,除了考虑内容及意义,还要考虑音韵、平仄。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如断,飞则声飚不还。”故有“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古诗朗读教学时,要重点把握古诗的音韵、平仄。以《次北固山下》(王湾)为例:

客路一青山外,行舟一绿水前。(语音舒缓)

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语音坚实有力)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旧年。(语音饱满,高昂)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语音缓慢,略带伤感)

(说明:▲表示重读的词语,——表示声音渐慢,表示次重音)

一般来说,五言诗是二三节奏,音长音高可以根据具体的诗句而调整。五言诗中表停顿的节奏常常落在第二字和第五字上,有时第四字也稍顿,在停顿处声音应该提高、延长,以产生音节节奏。诗于声音之外还有文字意义,常由文字意义托出一个具体的隋境来,这就是诗歌的意义节奏,“诗的节奏是受意义支配的”。读《次北固山下》时,首先确定该诗的主题,定下朗读基凋——漂泊又神驰故里。

其次,确定诗歌朗读的音节节奏与韵律。该诗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律诗,作为句尾的“前、悬、年、边”是平声,韵脚为“an”。其中一、二、三、四句把词意相近或相反的词并列运用,读来整齐优美。二三节奏,平仄相间,律动起伏,读来整齐和谐。比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一句中,“客路”虽都为仄声,但是“客”根据文义显得音稍长,而“路”稍短,“外”为句末停顿,又稍长;第二句中的“舟”“前”停顿稍长,以凸显音节节奏。

最后,找出该诗的重点字词,确定朗读的意义节奏。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这里的“外”“前”语音舒缓,并以“客”“舟”为次重音,突出本诗乡愁主题,加强表达作者漂泊羁旅又神驰故里之隋。

颔联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是“潮平”的结果,“平”突出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从意义上说“平”是主要的字,要重读上扬;而“阔”,凸显了阔达高远,在朗读时要下行激昂急收。“风正一帆悬”中的“正”传神地写出风的状态,虽然声音下行,但从诗歌『青感和内容来看,“正”可以通过稍微顿歇的方法表示重读;而后的“悬”平声,声音延长,以同“正”呼应,第二联为第三联蓄势。

颈联是全诗的高潮,孤舟拂晓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生”是本句的重点字,既要延长,又要重读;而下句的“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位置提前加以强调,这里的“春”应该重读。对应的“入”为入声字,读音似顿实连,富有动感,表达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读时要语音饱满、高亢。

尾联紧承前三联,同时“乡书”“归雁”与第一联的“客路”“行舟”遥相照应,增加了淡淡的乡愁,读起来要缓慢。“雁”虽然停顿,却似断实连,使全诗情感也由舒缓到高昂再到低缓,回环往复。

二、文言文朗读

文言文一般没有套话,言简意赅,辞约意丰。在朗读文言文时,对其中的典故、音韵、句读等都应了然于胸,然后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根据文章的风格来定下朗读基调,把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在文言文朗读中,要把握三点:一要理解全篇,把握中心,做到情动于衷而发于言;二要看句子语法关系、固定句式、固定词语、词性;三要看文章的基本情感及其延续和变化等。

一般来说,句尾语气词表停顿,读音短促;实词要根据该词在句中的地位,确定是重音还是次重音,对有重要意义的字词,要加强语气,重音突出,放慢速度;虚词经常弱读;固定句式要前后连起,不能读断;位于句首的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或者引起下文,翻译时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在朗读时要稍微停顿。

如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诫子书》,文章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劝勉儿子勤学立志、敬业奉献、修身养性。诸葛亮本身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人,本文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朗读时,首先明确本文的主旨,把握文章基调,并强化语气和语势,确定语气大体是平和还是舒缓,是激烈还是凝重。本文86个字,17个句读,共有6组对称句,有的是排偶句,整齐匀称,长短相伴,远近呼应,以“告诫、劝勉”为主,朗读时整体语气要舒缓,凸显谆谆告诫之意。

其次,总览全文,寻找需要着重突出的字、词、句,凸显文章的张力。“夫”发语词,阴平,稍长,稍顿。“君子”连读。“行”字,去声,下行。“静”为仄声,“修身”都是平声,二者音调高低错落;“俭”“养德”与“静以修身”一样,音调强弱参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达了宁静超脱,韵律极强,抑扬顿挫,其中的“非……无以”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语气。“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肯定并且谆谆告诫,重读强调“静”“学”的重要性。“年与时酏,意与日/去”,表达一种无奈,年纪随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齐齿呼与合口呼交错发音,它们虽不是非常响亮,但是在发音时,口型开合渐收,阳平便于延长,所以变得含蓄悠扬。在读的声音之中,“驰”“去”音调一上扬一下行,平仄互相呼应,既表现出参差错落,而语音在“去”急促的收尾中又加强了对时间的珍惜。“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种悲叹,一种怅然,读的时候要语气舒缓,如此才能凸显本文题目中的“诫”字。

整篇文章除了发语词“夫”,文章句式的排列为:4字句、7字句、4字句、6字句、4字句,句式参差错落,整齐紧凑,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节奏分明,产生吟咏回环的疏密感。

三、现代散文朗读

现代散文不局限于诗的格律,却带有诗歌的抒情气息、优美韵律和深邃意境。虽不像诗歌那样刻意要求对称押韵,但也讲求文字修辞的韵律美。王力先生在《略论语言形式美》中说:“语言形式的美不限于诗的语言;散文里同样可以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

现代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朗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找到文章的“神”这根主线;第二,要理出文章的情感脉络,确定朗读的基本情感;第三,要斟酌所读作品在运用语言时所表现的语言气势和風格;第四,现代散文离不开抒情、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语气处理,朗读时要加以注意,把感情融合进去,把文字读“活”。

以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秋天的怀念》课后练习为例:“课文第1段与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两段文字的节奏。”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第1段)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第3段)

本篇是抒情散文,在苦难的岁月中,慈母恩情愈显真挚厚重,感人至深。全篇充满了细腻的描述,动心的话语,在平凡的生活细节里,融入了对生活的感触,对生命的感悟,渗透着人性的崇高。本文的主题可以有多重理解:既是在特定的苦难情境中对母爱的博大、宽容与无私的赞颂,也表达了作者的感恩与忏悔,同时也表明作者怀念自己成长的人生历程。整篇文字表达的是一种回忆、思念、怀念、忏悔的情绪,基调属于深情萦怀,婉转思念,所以节奏属于低沉型、舒缓型。朗读的时候主要以“压抑”为语流走向,多抑少扬,多停少连。语势稍降,转换多下行。

第一段对话中,母亲小心翼翼,充满着渴求,试图用温情将“我”感化,而“我”是暴怒的,两者的语气形成强烈的对比,朗读的节奏也应该突出。而对话之外的文字是交代对话的背景,语势较平稳,音强而着力,多抑少扬,词节多而词疏,特别是在重点句的转换上尤其明显。

第三段对话中,母亲既有央求,同时又因为“我”的应允而喜出望外,语气应该前面低缓转为轻快。特别是母亲最后喜上眉梢回忆过去,语气稍微轻快,但是突然想到这个回忆会触痛孩子,立马急收,凸显全篇的节奏,回环往复地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而“我”如今回忆当时场景的一种忏悔,给人以浓重的心境归宿,但是又稍带点儿舒缓。

《秋天的怀念》就是这样成功运用回环往复的节奏,对某种心境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冲击,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平仄韵律音节
拼拼 读读 写写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韵律之美——小黄村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韵律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