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理解和使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

2018-05-30张彬福

语文建设·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课文教材

张彬福

2017年9月,国家统编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本教材”)开始投入使用。这套教材研究、编写了四年,有许多亮点,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对此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阐述。我这里说不出更多的意见,仅对课后练习说几句。

如果比较第一套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套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统编本教材的练习设计或许更贴近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和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用时下的话说是更“接地气”。简要说,第一套教材在强调语文训练的背景下,课后练习过于细致,显得量大而有些繁琐,给教学增加了一定负担。第二套教材诞生于新课改初期,在强调所谓人文主义的背景下,课后练习大部分仅有三道题,且大而空者居多,使教学缺少抓手,学生语文基础难以扎实。

统编本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经过对新课改十二年多(2014年前后着手编写)的反思、沉淀,加之对前面两套教材得失的总结,在题目数量、单元重点的凸显、设问的指向性和艺术性以及服务教学的功用性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要件。篇幅所限,不再展开,转入本文重点内容。

如何理解和使用这套新教材,可能是当下更需要讨论和交流的内容。因此,本文着重对统编本教材的理解和使用发表一些想法,提出一些建议。

一、理解统编本教材的关键问题

一般讲,教学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要到哪里去”的方向和检验“是否已经到达那里”的依据;而学习任务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载体、抓手,回答的是“怎样到达那里”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般比较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容易忽视对学习任务的清晰确认,使得学生对学什么、练什么,用什么学、用什么练缺少明确的认识,教学目标最终是否落实也难以检验。

在使用统编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确定恰切的教学目标,也要明确每一单元,乃至每一篇课文、每一次写作练习和语文实践活动的学习任务。下面以七年级下册阅读学习为例,对此作具体说明。

1.教什么,练什么?

七年级的阅读学习,要求掌握“一般的阅读能力”。哪些属于“一般的阅读能力”呢?教材的单元提示中有比较清楚的表述,这需要教师备课时加以注意。下面就七年级下册的单元提示,作一个简单的梳理,供大家参考。

第一单元:理解人物

(1)知人论世;

(2)抓住细节;

(3)关键语段字斟句酌。

第二单元:把握抒情方式,感受作者情怀

(1)理解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语句的含义;

(2)领会意蕴深厚的语句;

(3)借助圈画批注引发深入思考。

第三单元:把握文章重点和意蕴

(1)从标题、详略安排和角度把握文章重点;

(2)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

(3)从文中的细节和描写,感受文章意蕴。

第四单元:略读

(1)借助文章标题、开头和结尾、议论抒情语句;

(2)熟悉文章的一般结构;

(3)边读边作推断。

第五单元:学习托物言志写法

(1)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

(2)看出作者所写之物的真正对象及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3)“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识。

第六单元:快速浏览提取信息

(1)根据目的,略去无关内容,筛选需要的内容;

(2)利用已有的阅读经验;

(3)关注题目和小标题,并看出之间的联系。

这18个一般阅读能力要求,是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程中学生阅读学习的任务,完成了这些任务,才可能更加接近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同时,这些能力要求是否落实,也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不能忽视这些能力要求的内容,而且要做好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练习并不断掌握的设计。

2用什么教,用什么练?

教材不仅提出了一个个具体的阅读能力练习的要求,也提供了形成这些能力的载体,即课文和实践活动设计。这是教与学的基本凭借和载体。

统编本教材的阅读教学部分,設计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课型,三类不同课型承载不同的功能,所谓“三位一体”,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本文也对七年级下册教材的课文和实践活动设计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全册共6个单元,24篇课文。

17篇教读课文,7篇自读课文,其中3个精读单元,2个略读单元,1个比较阅读单元;

4次课外阅读活动(2次名著导读,2次课外古诗词诵读);

3次综合实践活动,重点练习搜集、整理、展示,策划、设计、论述,寻找、辨析、拟写。

每个单元的阅读能力要求就是要在这些载体中去练习、落实的。因此这里也对三类课型的教学提一些建议。

教读课文:重在教方法,练技能,养习惯。教师要注意教与练相结合,着意将好的阅读方法转换成学生阅读的好习惯。

自读课文:重在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独立阅读,使他们树立自能读文的信心。教师要坚持以学生自读为主,点拨为辅,大胆放手让学生阅读;对课文的理解不求全求透。

课外阅读:教师要用好导读材料,组织好阅读活动,循序渐进,鼓励学生有勇气有毅力坚持读完一本一本的书(可以“连滚带爬”地读完一本书)。

统编本教材七年级根据人文主题设计来选材,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七年级教材人文主题教学内容大致体现了这样四个方面,即:人生价值的认知,伟大人格的感悟,人与自然的审美,语文视野的拓展。这些也是要在教学中特别需要注意落实的。

3基础知识学什么?

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可忽视。我以为教学中要充分学习和掌握好统编本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对识字量、词汇量的积累以及语言的运用,不可置之不理或轻描淡写。语文学科素养,核心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由于统编本教材也是文选式的综合性教材,因此课文和其他实践活动中的那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也应属于学生需要学习的范畴。本文为七年级下册也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供大家参考。

(1)语言积累

现代文课后的“读读写写”共给出了252个现代汉语字词,其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掌握;一些常用词语,教师视学生程度酌情提出解词和运用的要:求。

4篇文言文要能熟读,并按要求背诵。

13首古诗(课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熟读并按要求背诵。

(2)文学知识

教材注释是核心内容,应适当扩展。

古代:陶渊明、欧阳修、刘禹锡、周敦颐、纪昀

近现代:梁启超、鲁迅、端木蕻良、萧红、老舍、臧克家、叶圣陶、光未然、杨绛(钱钟书)、宗璞、贾平凹、刘慈欣

外国:普希金、茨威格、都德

文体知识:乐府诗、(陋室)铭

(3)文化知识

教材注释是核心内容,适当扩展。

常识:马革裹尸、望闻问切、勒功、治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士、元旦、干支、驿道、山门

典籍:《资治通鉴》《乐府诗集》《毛诗(诗经)》

(4)教材中的语法、修辞知识

以上列出的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一定要从所教的学生实际出发,有的可以要求识记,有的“知道了”即可,不是全部都要背下来的。作为教师,在研究教材、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时,有了上面的参考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作出教学设计的取舍或主次安排。

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最好是“随文渗透式”的学习、常态化的复习和“滚雪球式”的积累。教学过程中,教师或结合新学联系旧有的知识,或有计划地利用上课之初的一点时间检测前面学过的知识等。总之,不断复习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熟练掌握。

二、使用统编本教材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

1.熟悉课文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

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前两个单元为朗读单元,后面又设计了三个默读单元。我以为,教材这样设计不仅是要求在这些单元里练习朗读和默读的技能,也体现出“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学生有过200小时的朗读积累和2000小时的阅读积累,他就能够读懂任何一本书。苏氏从何处得来的这组数字,其依据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相信一位严肃的教育家是不会信口开河的。至少我们从中可以理解到“阅读量”是形成阅读能力的不要条件这样一个道理。

同理,学生在借助课文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对课文没有一定的阅读次数,在对课文还处于陌生的状态下,教师即使分析得“透彻”,也难以完全使之转化為学生自己阅读的感受,甚至教师所讲的内容在课文中哪一句哪一段学生都找不到。久而久之,阅读能力何以提高?

可能有的教师会因为课文长、课时紧而放弃了学生对课文熟悉的过程,匆匆讲授或研讨。大凡这样处之的,阅读教学效果都要打折扣。“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对课文的熟悉,往下的研讨或其他学习活动都是“浮”的。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经验,读一遍,一些理解伴随产生;再读一遍,新的理解又出现了。如果有人作些提示,再读第三遍,读出来的内容会更多。其实,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读读讲讲、再读读议议(交流)的过程。有智慧的教师绝不迷信凭自己讲授能真教会学生阅读,他们会用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不断地熟悉课文,激发学生生成更多的自我阅读感受,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尽管这些教师是很会讲授的,有时也会讲一讲。建议:时间再紧,也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不论是朗读还是默读。不如此,阅读教学就会事倍功半。

2.动笔书写是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途径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项基本任务,也是形成语文学科素养的必要途径。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听说能力的练习是重要的学习任务,而到了中学以后,书面语言的学习较之听说(口语交际)的学习任务更加凸显。这是语文教师需要明确的教学内容。

书面语言的学习自然离不开书写。初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有口头的,更有书面的。例如课堂上的讨论,如果教师在某个重要问题的研讨之后,能够让学生用书面语言将讨论结果(或答案)整理清楚,写下来,不仅会给学生提供更加理性的思考过程,也会将口头讨论过程中的表达交给你得更有条理,更准确。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动笔书写并不全是作文的事。事实上,听说读写可以在每一节课上得到锻炼。例如课堂笔记,我们可以提示学生,不一定全部记录老师板书或幻灯片上的内容,老师讲课过程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包括同学发言中的一些内容,也可以记一记——只要自己觉得新鲜、有价值皆可。这种听讲记录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受益无穷。如果教师能够定期,例如一个月,课堂上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整理一下一个月来的课堂笔记,不仅有复习的意义,也有对书面语言筛选加工的价值——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动笔和书面语言练习方式。久而久之,或许学生形成对学习内容梳理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3.教学设计要善于运用课后练习

统编本教材课后练习的一个特点,是吸纳、融合、加工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特别是课堂提问和实践活动设计,不仅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也为阅读教学设计提供了许多“即插即用”式的教学环节。

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说和做》一课为例。下面是课后练习的内容:

一、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找出一两个例子进行体会,并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三、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四、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充一两件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

五、课后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精神追求,加深对闻一多人格与思想的了解。

这样的课后练习稍作加工,就可以作为教学过程设计来使用。

第一个环节(第一题),请学生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答案。然后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其中“渗透”词语和有关知识教学。

第二个环节(第二题),在前面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次阅读课文,回答第二题。然后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第三个环节(第三题),在课文中画出第三题中的句子,并找出一两句来揣摩其表达效果。然后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第四个环节(第五题),教师简要介绍闻一多先生,之后出示闻一多的一首或几首诗歌,带着学生朗读并作简要赏析。

这个单元的一般阅读能力训练的重点,是通过知人论世、抓住细节、关键语段字斟句酌来理解人物。前面的四个环节紧扣单元重点,因此完全可以化为教学过程的环节使用。也许有的教师会问:课后练习上课都解决了,学生回家做什么?其实学生回家还是有事情做的,例如落实课文里新学的词语和其他知识,读有关闻一多的文章或闻一多的诗歌,写一篇阅读笔记等。

语文教学的任何美好理想都需要从一个一个字的学习,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个一个能力点的培养,一个一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去实现。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新教材扎扎实实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课文教材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