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西安

2018-05-30李彦卓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18年1期
关键词:都城古都长安

李彦卓

西安(原為长安)在我的眼中一直都是一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城市,其最大的标志莫过于曾是十三朝古都。我早已听说过这座大名鼎鼎的城市,同时有个疑问,那就是曾经是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为何在唐朝终止了它的都城身份呢?

西安曾经是古代中国鼎盛时期(汉唐)的都城,意为“长治久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也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中最重要的一个都城。自西周起,共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即西周、秦朝、西汉、新朝、前赵、前秦、后秦、北周、隋、唐以及迁都长安的东汉和西晋。因此,西安又称十三朝古都,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可以这样说,西安浓缩了唐朝以前华夏民族上千年的历史。

那么,西安为什么会成为那么多王朝的都城,而在唐朝以后,却无缘成为都城呢?下面我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浅见。

首先,西安能被十多个王朝选择作为都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西安独特的地理形势所带来的军事优势。这里“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在冷兵器时期实在是军事要地。它南依秦岭、北临渭河,位于富饶的八百里关中平原的中部。关中的东面有函谷关、西面有散关、北面有萧关、南面是武关,四关都是天险。特别是函谷关,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西汉建国时,兴汉功臣之一,被称为帝王之师的留侯张良在劝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时,把这里称为天下的咽喉。张良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取消了定都洛阳的决定。进可攻退可守,由此观之,它的地理位置极为险要。

在中国的六大古都中,从地理形势来看,西安无疑是最佳选择,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最负盛名的几个朝代西周、秦、西汉、唐均建都于此,遂使这里长期成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而引领着中国的历史前进。

在中国的六大古都中,建都长安的王朝往往军事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对付东方的割据势力和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上也是相当成功的。西汉建都于此,平定了七国的叛乱,打败了北方强大的匈奴,解除了中华民族数百年来这一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为中华民族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唐王朝也是先取长安作为根据地,一步步消灭隋末大乱时各地的割据势力,再次成就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并且打败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东西突厥并灭其国,拓宽了中华的疆土,将中国的封建社会推向了鼎盛。

反观北宋把都城建在四战之地的大梁开封,军事力量薄弱,守且不足,何况进攻。因此,北宋在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先天不足”。而同样作为都城的杭州则更是临时偏安的寓所,最后北宋和南宋都被北方少数民族所消灭。而对于黄河沿岸的开封、洛阳等古都,开封四战之地,洛阳地势狭小,中原经济落后,加之黄河水患等问题,也不是首都的最佳选择。同样作为古都的南京虽然有长江天险、钟山的虎踞龙盘,但比起西安来,地理形势上就差得太远,所以以六朝古都南京为都城的政权基本上都是短命王朝,也都没有很大的作为。而作为唐朝以后建都时间最长的北京,在唐朝以前又称幽州、燕京、范阳,还仅仅是一边关,边境重镇,仅仅作为华夏民族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重镇,当然就谈不上建都了。

西安能成为古代都城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农业条件。作为一个王朝的首都,必须拥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古时关中一带气候温暖湿润,八百里秦川平坦开阔,土地肥沃。秦汉时期,关中的气候确实与现今不同,较今天要湿润得多。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在战国时期,气候比现在温暖得多”,其后在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隋唐时期当时的长安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温暖期,气候温暖湿润,很适合于农业的发展。八百里秦川肥沃的土地,西靠陇山、北依黄河、南抵秦岭,一片沃野千里的地理形势,一年两熟的庄稼,丰富的物产,加之还有汉中平原、巴蜀天府之国的后粮仓,为建都西安的封建王朝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西安在古代能成为都城首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西安的风水。古人对天文地理缺乏科学精确的认识,所以十分看重风水。西安位于关中盆地,三面环山,北临渭水,南靠秦岭,置身八百里秦川腹地,又临九座山,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关中平原南有终南山、首阳山、太白山及其后面横亘的秦岭,西有歧山、陇山、六盘山等天然屏障。这九山八水使西安具备了风水学上所谓藏风聚气的最佳格局,山水相依,四塞之固,最适合做国都。古人对关中龙脉多有赞誉,认为是“天下龙之首”,“天下之脊,中原之首龙”,“关中自古帝王州”的都城圣地。有诗赞曰:都城大国实堪观,八水周流绕四山,多少帝王兴此处,古来天下说长安。而同为六大古都之一的洛阳,风水学家就认为其风水格局过小。而建都于此的王朝除东汉比较强盛,其余的都不怎么样。

这些优势让我明白为何在历史上西安可以成为十三朝古都,但是既然具有这么多建都的有利条件,为何在唐朝以后却无缘再成为都城呢?这个问题也终究让我查找到一些原因: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朱元璋想把都城建在西安,于1391年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考察。然而,朱标到了长安发现时过境迁,关中地区已非汉唐时代之关中,衰败不堪。并且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的经济中心,漕运艰难,难以在这里支撑起一个帝国的首都,因此认为长安只有军事战略优势,却无经济优势。朱元璋也只好打消了定都长安的计划。

西安曾经拥有温暖湿润的气候,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西安的气候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西安的气候更是已经逐渐远离了那个历史上的“温暖期”,甚至越来越恶劣。例如,明朝崇祯时期所出现的干旱,直接导致陕西地区爆发饥荒,四处逃荒的饥民成为封建王朝的催命符。显然,这种情况下的西安又怎能再做首都呢?

在西安作为国都的鼎盛时期,粮食问题就初露端倪。隋唐时代西安地域的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导致西安附近的居民要出去乞讨。而唐朝的许多帝王就食于东都洛阳,留下“逐粮天子”之笑柄。农产物的入不敷出,成为制约西安成长发展最大的障碍。而运河的开通,让洛阳、开封的交通地位得到提升。因此漕运便利的洛阳、开封一带,就慢慢代替了西安的位置。

另外,从政治方面看,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疆土已拓展到东北大小兴安岭以外,乃至更远的地方。秦汉隋唐时代,长城就是边境线,而元、明、清时,长城横卧于中国的腹地。而西安地处第二阶梯,过于偏西,所以唐以后,其地理位置上已不再具有中心的特点,难以有效控制全国。以经济的角度看,中国基本经济区自唐宋后向东向南转移,东部沿海和江南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经济中心。这样一来,西安再作为都城已不再合适,逐渐为后来的北京所替代。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明白,无论哪个朝代,都城选址都需要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地理、资源、气候、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是需要考虑到的。西安曾经是建都的绝佳位址,具备各方面的优势,但是在历史不断推移的情况下,这些优势逐渐失去。唐朝以后历代都城的选址也是从各方面考虑的,而长安从那时起,已经不再适合做一国之都。

猜你喜欢

都城古都长安
奇特的沙漠古都——统万城
我们长安
水VS火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西游新记 2
关于大古都分布的宏观认识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水与火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