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儿童早期干预服务模式“家—校—社”联动促进“全人”服务
2018-05-30林楚燕
林楚燕
特殊儿童是指在心智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上偏离常态的儿童,包括多动症、自闭症、发育迟滞及智力障碍等儿童。
广州市荔湾区北达博雅少儿成长中心(以下简称“少儿成长中心”)缘起于南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有别于其它康复训练机构,遵循社会工作的“全人”理念,更注重“人在情境中”,以“家一校一社”联动服务模式为服务特色,强调特殊儿童在康复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社区对儿童康复的支持。
在服务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特殊儿童在训练机构的一、两个小时训练中表现不错,回到家里或学校就“打回原形”的情况。即使是少儿成长中心在社区层面为特殊儿童提供了优质、便捷的社区康复训练服务,但如果对特殊儿童的家庭系统及学校系统的介入不足,将使特殊儿童在社区康复中取得的进步难以巩固和持续。
然而要做到“家校社”联动服务并不容易,大部分特殊儿童的成长环境充满压力:
一、家长的照顾教育压力大
家长对特殊儿童的行为特征认识不足、缺乏教育特殊儿童技巧或对孩子存在不合理的期望,这些因素使家长们对照顾教育倍感压力和焦虑;部分儿童需在课余参加康复训练及治疗,使得家庭产生较大的经济和时间负担。当家长不堪重负,很容易造成家庭成员间的矛盾甚至家庭暴力,从而给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在校表现欠佳导致被标签
普通学校主要面向普通儿童提供通识教育,特殊儿童由于先天缺陷,在校的学业表现往往无法跟上普通学生,常被标签为“问题儿童”,老师亦感到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难开展。特殊儿童还容易受到同学的排斥,同辈群体支持不足,严重的可能导致校园欺凌的发生。
三、社区环境的友好度不高
主流社会环境对特殊儿童的宽容性和友好性并不高,—般大众对特殊儿童有片面化认知,常常以“傻子”、“熊孩子”等标签特殊儿童,容易出现排斥、抗拒乃至侵害特殊儿童的事件。此外,在社区中缺乏适合特殊儿童的活动场所和就近的康复服务,限制了特殊儿童的社区康复。
这些压力既影响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成效,也影响着特殊儿童每一步的成长。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及“人在情境中”理论,家庭、学校以及社区本是儿童极为重要的支持系统,也是塑造儿童身心的最贴近的成长环境,对儿童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它们带给儿童的压迫性多于支持性,儿童难以健康成长!
那么,
“家校社”联动服务该怎么做呢?
总结过往将近五年的服务经验,少儿成长中心联动妇联、残联、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社区服务单位以及合作学校作为重要的在地支持资源,分别从家庭、学校及社区层面开展以下工作:
在家庭层面,主要由家综社工及训练老师提供入户辅导、教育咨询和居家训练指导等服务,为特殊儿童照顾者增能,改善特殊儿童的家庭照顾环境。如为家长提供《特殊儿童家长辅导手册》,开展家长互助小组、交流会等活动,为其增能减压。
在学校层面,社工开展特殊儿童随班教育工作坊,引导特殊儿童的教育者及朋辈群体更为正向地看待特殊兒童,同时招募志愿者为特殊儿童提供学业辅导,改善特殊儿童的学习及朋辈环境。
在社区层面,推广社区儿童早期介入中心服务模式,培育社区妇女儿童工作者掌握特殊儿童辨识及基础康复训l练技术,为特殊儿童提供家门口的社区康复训练服务,并开展关爱特殊儿童的公众教育活动,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营造一个友好的社区环境。
早在2014年,南源家综的社工就开始探索“家校社”联动服务模式,对特殊儿童开展个案服务,90%以上接受服务的特殊儿童得到明显的正向改变。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家、校、社”是对其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单一的训练需要配合这三方环境因素的改善,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