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航空装备维修模式变革下的整机故检工作对策
2018-05-30彭绍坤
彭绍坤
摘要:当前航空装备维修模式正处在一个变革的转折时期,传统的修理组织模式开始转变,新的修理模式仍在探索实践。本文从维修模式变革带来的挑战以及存在的问题,从体制机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新技术新方法运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维修模式;变革;整机故检;对策
飞机维修行业是一个技术含量高、门槛高、市场潜力大的行业,同时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整机故检作为记录飞机进厂原始技术状态的重要关口,为飞机修理提供了最基础的源头输入。伴随着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模式改革的深入推进,维修模式方式已由“定时维修”向“视情维修”转变,新的维修模式对整机故检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应对维修模式变革带来的挑战,创新整机故检管理方法,使整机故检能够更好地为飞机修理提供支撑,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 维修模式变革带来的挑战
1.1 维修标准变革对整机故检提出的挑战
随着维修模式的变革,维修标准已由传统的修理工厂负责制定转变为由总师单位制定。修理标准生成方式的变化必将带来修理标准的变化。以当前开展的机载电子设备视情维修为例,主要的变化就是机上原位测试内容增加、离位分解检查项目减少。整机故检时,要求在系统自检测、系统功能检查的基础上对产品增加测试手段,进行原位的性能检查,以此判定产品主要性能的衰减情况,从而确定是否再进行离位测试或分解修理。
1.2 维修模式变化对生产组织带来的挑战
随着维修模式变化带来的基于单机寿命监控体系的建立,大部分机载设备寿命与机体寿命的控制也将采用分离方式进行,飞机修理的个性化要求更加突出,单机修理内容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些变化不仅对器材备件的分散性供应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深了对整机故检生产组织模式的影响。基于传统方式的整机接收、故检、分解、修理等工作流程的生产组织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因此,故检的流程会加长,在故检过程中进行故障定位将成为故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增加了故检周期的不确定性。相比目前整机故检的生产组织分工,维修模式的变化势必影响现有的生产组织方式。
1.3 维修模式变化对质量控制提出新要求
随着维修模式变革工作的全面推开,传统的质量控制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新维修模式的需要,维修模式的变化对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维修模式的变化更加强化了整机的故检作用,故检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决定产品的修理方式,也就是说新的维修模式更加注重整机故检质量。如何提高新维修模式下的整机故检质量,需要不断思考;二是维修模式变革后,将基于整机技术状态确定修理方案(“处方”),按“处方”进行分解离机的产品在下工序完成进一步故检、排故、修理后,如何对故检信息实现闭环管理,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4 维修标准变化对故检人员能力提出的要求
现行维修模式下的人员配置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维修策略的变化需要,整机故检与产品修理的能力融合进一步加强,传统的整机故检作业模式对产品原始状态性能不掌握的现状亟待改变,整机故检人员对故检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也需要转变,对故障的判断与定位能力还需大幅度提高。
2 整机故检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基于视情修理的维修模式变革新形势,航空维修企业将通过对新修理模式的不断实践,打破传统的大修模式,形成航空修理市场竞争的新态势。当前情况下,除利用精益管理思维、创新管理找到适应未来修理模式的整机故检管理模式外,更要正视自身在整机故检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整机故检的针对性未能有效发挥
近年来,工厂通过故检改革,建立了以“故检为中心”的修理模式;通过建立整机故检机构、梳理故检项目、建立技术状态清单、完善故检标准,全面打通了整机故检工作流程。同时为了强化整机故检工作的针对性,满足下工序需求,在开展整机故检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工作流程,收集下工序的故检需求。但这些措施的实际运用效果并不理想,整机故检的针对性未能完全发挥,整机故检未能对下工序的产品修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
2.2 故检手段、管理方法创新不足
传统故检模式主要以目视检查为主,手段相对比较落后。随着新型航空装备性能的不断提升,机载电子设备的升级换代速度不断加快,机械附件也已从简单的电磁阀向高配合精度的精密附件方向发展,产品越来越复杂、技术越来越先进,故检过程中需要的技术手段、设施设备条件也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机群”式整机故检模式不仅不能满足修理模式的需要,更突显出故检手段的落后、管理方法创新不够等诸多不足,需要不断创新整机故检方式,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2.3 人才队伍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
目前,整机故检实行的是专职故检模式,整机的故检工作主要由技术人员担任,分解过程中发现的产品状态不一、结构损伤等问题由分解人员向技术人员进行反馈。但由于故检人员准入和考核管理制度不完善、实践技能培训工作跟不上、故检技能未能扎实掌握,造成故检人员队伍参差不齐,特别是具备较高素养和能力的人才短缺。当前装备维修保障模式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整机故检工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水平测量、系统功能性检查、加改装故检等工作,将更加注重对故障、隐患的定位,这就对整机故检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整机故检与信息化结合程度不高
为提高飞机进厂后整机故检效率,虽结合信息化建设建立了故检数据信息库,使整机故检信息实现了无纸化传递,对故检故障信息进行了统计,并将其作为工艺分析的输入,提高了修理的可靠性。但整機故检与信息化结合程度仍然不够高,未能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收集、分析、利用、共享故障信息,实现故障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3 整机故检工作变革对策
以维修模式变革为框架,以满足维修模式变革的需要为宗旨,强化整机故检能力,对现行的整机故检进行改革,可从组织模式、质量监管、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协调实施。
3.1 导入项目管理,实现故检组织模式转变
由于飞机维修的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维修工作复杂程度高,不同机型的维修工作内容不同,尤其是修理模式变革后故检工作前移、故检周期不确定等情况,均需强化基于项目管理的整机故检组织模式。一是创新故检管理模式,结合修理模式变革后的工作要求,将整机故检工作前移,探索建立基于整机技术状态的以故检为中心的修理模式,切实达到以保证修理质量为前提的目的;二是导入项目管理方式,成立整机故检项目组,建立一支由故检员、故检师、故检工程师、故检高级工程师组成的整机故检队伍,故检人员与排故技术人员分离,使两者互补;三是创建整机故检中心,将整机故检与分解工作分离,以确保充足的故检时间。
3.2 强化质量监管,不断提升整机故检质量
为应对修理模式变革对整机故检工作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在不断提高故检人员质量意识的基础上,强化对故检工作质量的监管,确保故检结论详实,能够作为深入修理的依据。首先,在整机故检项目组内部开展故检员自我质量保证、故检师互检、故检技术员放行等措施来保证故检质量;其次,故检工程师要开展故检过程质量抽查和故检问题验证,检验员不仅要强化对分解质量的检验,更要关注对分解过程的管控.审核人员通过开展内部审核、风险识别和管控来实现故检的自我改进和完善。在管理方面,可设专职或兼职的故检质量监察员,履行装备故检质量监管职责,加强对故检、分解的质量监督,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故检、分解质量监管系统。
3.3 创新故检方法,提升整机故障检测能力
一是创新故检管理方法,对涉及多发性和危险性故障的故检项目,加快先进检测设备的工程化应用速度,不断提高对隐患或故障判断的准确性;二是发挥修理系统优势,主动开展专项研究和技术合作,积极探索“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性研究,提升故障检测能力;三是根据修理模式特点,在全面掌握飞机进厂技术状态的基础上,优化故检流程,不断强化整机故检的针对性。建立以“故检为中心”的修理流程,从系统状态出发,排除故障并按大纲完成修复后再回归到对系统状态的检查确认,确保整机各系统功能完好,实现打造飞机的“体检中心”的目的。
3.4 加强人员能力建设,打造出高素质故检队伍
针对修理模式变革带来的新挑战,需不断强化专职故检人员队伍建设,将故检人员打造成高素质的“体检医生”,使整机故检又快又准。一是建立有效的引导和跟踪考核制度,完善故检人员准入、培养和激励制度,加快形成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故检人员竞争环境,激发故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强故检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故检技术人员参加新技术专业培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整机故检人才;三是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的引领辐射作用,推进技术专家对故检技术人员的传帮带,加快推动后备技术人才的成长,提高故检人员成长效率;四是强化故检人员全过程参与故障信息的统计、分析、处理、工艺落实、跟踪验证工作。
3.5 健全信息化系统,实现与数字化的有效结合
由于维修模式变革后的整机故检分解工作的组织将比目前更为复杂,在整机故检分解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实现故检与数字化建设的有效结合。一是开发以故检为中心的数字化系统,通过建立故检大数据,将故检信息传递至产品修理末端,提高产品修理质量,待故障产品修复完毕后数据信息传递回本车间技术人员,使故检信息流程形成闭环管理;二是对故检修理工作卡(工艺规程)实现数字化处理,取消纸质文件,故检信息分系统按车间进行传递,并实现按架次、专业等可检索、可摘选的功能;三是使各类故障信息形成有效的处理、传递、归档、检索机制,实现数字化管理,完善修理故障手冊,提高故障诊断排除效率,达到针对性修理和数字化建设的有效结合;四是对产品履历本进行条形码管理,进厂接收人员将产品的故障信息、更换记录、寿命信息等录入系统进行归档,产品修理人员将产品修理情况、厂内故障信息、产品装机信息录入系统归档,实现按产品型号、按架次检索、分析和管理。
4 结束语
飞机维修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整机的故检作为飞机大修中一个重要环节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当前全面推行维修模式变革,飞机故检分解过程中的生产组织模式有许多值得去研究、去实践、去改善的地方,只有不断摸索,才能实现与科学化、精细化的生产作业方式紧密结合,从而达到精益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文晖.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詹姆斯.P.沃麦克,丹尼尔.T.琼斯.精益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李志国.美军武器装备维修与保障的现状及其启示[J].国防科技,2014,35(6):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