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是神
2018-05-30易小燕
易小燕
“谁家能不遇上个病人,你就能保证你这一辈子不生病吗?你把他抓走了,我们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行吗?”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抓住曹斌,乞求警方放过药贩子。
这是热映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催人泪下的一幕。在无法找到法理与情理之间的平衡点时,电影将矛头对准了跨国药企,直指资本家在追逐利益时的无情和冷酷。然而,对于追求利润的药企进行道德批判有意义吗?
不要忘了,药品也是商品,決定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假若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产出的商品,药企发现无利可图,最终只能是停产。病人不仅没药吃了,更会打击其他新药研制的积极性。
在商言商,药企不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自以为是地赋予药企道德上的期待,收获的不是菩萨式的怜悯,而是意料之中的失望。
但救人性命的药物又非一般商品。如果以价格论,那么有比生命更昂贵的东西吗?面对如此沉重的问题,不论是病人,还是药企,任何单一主体给出的回答都显得无能为力。
虽然《我不是药神》的价值观值得怀疑,但其引发的舆论热议也让更多人关注医疗问题,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府高层对天价药问题作出积极回应。
据报道,近日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癌症等重病患者关于进口‘救命药买不起、拖不起、买不到等诉求,突出反映了推进解决药品降价保供问题的紧迫性。”总理在批示中指出,“国务院常务会确定的相关措施要抓紧落实,能加快的要尽可能加快。”
而从长远来看,除了政策性降低药价外,更应该鼓励基础科研,鼓励新药的研发,尊重原创和知识产权,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在《我不是药神》中,从印度走私便宜仿制药的男主角被视为神一样的存在。事实上,在疾病面前,谁都不是神,能救人命的不是上帝,也不是菩萨,而是实实在在的药;在天价药面前,只有基础科研、药企、政府、病人在多重维度上形成默契,才能真正做到为生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