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花都社区
2018-05-30
有一次,一位台商抱着一小筐旧电池来居委会咨询日电池会污染土壤,希望最好能够回收一下。
“花都艺墅”社区居委会主任陈亚琴意识到,台商和台眷已经成了身边的邻居,而且,这些邻居理念更新,做事更细致。服务台商社区,点滴小事需要做的更细致。
很快,居委会在大厅设立了废旧电池回收箱,并听取台湾邻居的建议,借鉴台湾经验,开始鼓励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塑料瓶、金属制品、纸张纸屑都被塑造成卡通形象,醒目地放在回收箱上。
在昆山市周市镇的“花都艺墅”,大约1000多户居民是台商,占社区户数约四分之一;而这样的社区在昆山不少,据专门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台商沈耀宏介绍,他进入昆山后开发了7个楼盘,而台商住户占了六七成。造“家”的沈耀宏发现,越来越多的台商“在这里有了第二代、第三代”。
怎么让台湾邻居成为“新昆山人”,又该如何向台湾邻居学习,一些社区居委会开始探索新的管理服务模式。
“花都艺墅”设立了“议事协商机制”,以“一家親”为主题,聘请了本社区的台商住户为居委会委员,还创建了微信等网络平台,本社区大小决策,均有台商的参与。
很快,社区建立了10支队伍,乍一听,名字便有些洋气一“绿湾环保义工队”、“经典诵读辅导队”、“爱花使者”……其中不少,都是在台商住户的倡议下组建的。
为了让新老昆山人彼此熟悉,社区组织了贯穿全年的活动,比如花卉节、美食节、运动节、艺术节,以及两岸同宗同源的各种节庆活动,让大家有了更多交流相识的机会。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参观时感慨颇深:“社区为广大台商营造了家的感觉,他们真正把昆山当成了心安之处、第二故乡。”
台商以此为家,昆山本地人也颇有收益。台商张女士有意识地,向社区推进环保理念,若见居民随手丢垃圾,便要一路小跑捡起来,扔到垃圾分类箱去;她参与绿湾环保队,挨家挨户地教给居民垃圾分类的方法……
据了解,昆山不少社区,都开始建立平台,吸引台商参与本地的公益活动。其中一些,已经成为常年合作机制,将台湾义工文化、慈善文化与昆山社会志愿者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发展有效结合。
台商带来的“义工”文化,改变了不少人。原先,当地的台湾太太组织了妇慈会,本意在于帮助台商子女入学,但随着入学手续的便利化,妇慈会的活动内容,便融入到昆山的各个角落,一些台资企业生产棉被和衣服,于是每个月,台湾太太们积极联系,挨个捐赠给福利院和昆山的各个乡镇;昆山的不少中小学,也开始有了台商设立的奖学金,一些江苏企业家,也深受影响,“一对一”地资助贫困学生。
最有意思的,是台商社区附近的一家足疗店,因为常常看到台湾邻居去敬老院,便主动提出,也要帮忙。于是,这群被台商唤作“小兄弟”的足疗技师们,几乎每周都认真地去给老人按摩、放松。很快,足疗店附近的美容美发店的伙计们,也深受感染,决定跟着一道去给老人们免费剪发。
新老昆山人,都成了“义工”,他们互相钦佩——“小兄弟”们夸赞台商做事耐心细致;台商觉得“小兄弟”们不容易,每天工作到很晚,还坚持去给老人们按摩、剪发。
“义工文化”,成为台商社区服务管理的纽带,也在整个昆山市成为志愿者服务的交流平台;据当地台湾青年会会长介绍,台湾青年义工和昆山市共青团,以及各类本地志愿者队伍常常交流经验,共享乐趣。
如今,在昆山市的不少学校、医院、文体场馆、社会福利机构和台商相对集中居住小区,都已定点设置了一批志愿者服务站点,方便台胞义工及专业志愿者开活动,也直接活跃了民间公益组织间的交流,引导更多的新老昆山人参与“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志愿活动。昆山市柏庐城市管理办事处花都社区以其优美的环境,多元的文化吸引了众多包括台商在内的新昆山人落户,初期住宅区台商台眷入住比例达75%以上。针对社区内台胞众多的特点,社区遵循“友谊、民主、友爱、法制”的服务准则,着力建设台商大陆精神家园。通过创新实践,探索出以五个“十”工作举措为核心的“一家亲”工作法,即“十支队伍”共建活力花都、“十个节日”同筑快乐花都、“十个平台”展现宜居花都、“十项机制”打造幸福花都、“十处景致”点缀美丽花都。“善爱融合一家亲”工作法自实施以来,以其贴合实际、注重参与、强化自治,富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深受居民拥护和支持,一个人们崇尚的精神家园初现,社区依靠台商台眷,放大“人文社区”效应,凸显“居民自治”优势,打造浓郁的“熟人社区”氛围,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相聚一家亲”浓厚的睦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