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科学画 以科学形象的语言来诠释物种特点
2018-05-30
对于自然,植物科学画是以一种谦虚、安静的态度来认识、看待的,它对所有的植物一视同仁:无论是路边默默无闻的小草,还是万众瞩目、国色天香的玫瑰、牡丹,它们的待遇在植物科学画里都是相同的。
为了记录、叙述的方便,人们在文字描述基础上配上了形象的图画,以便于更多人直观地识别这些植物,植物绘画就因此产生了。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对植物物种的描绘画,它们的记载主要以实用为目的,仅限于辨认植物种类,缺乏对植物体各器官的形态解剖和生理功能方面的认识,以及系统性的描述和研究。
十九世纪,“植物分类学”传入中国,1922年冯澄如为《中国植物图谱》《中国经济树木》和《树木图说》绘制了标准植物科学画插图,这时候中国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植物科学画。
科学与艺术
虽说植物分类学是以描述为主的科学门类,有完备的形态描绘科学术语,但要给读者一个更加直观、典型的视觉印象还得仰赖图像文本。
植物科学画就像科学交流的媒介,以特殊的科学形象语言来诠释物种特点。它有着完整的植物形态编码译码等信息共享系统,能精确地传达一种客观视觉印象。植物科学画传递给读者一个对该植物定性结论的可视化信息,以作为植物档案,在应用中对照、鉴定和识别植物。它更注重科学、准确地表达植物体的形态,杜绝无限的夸张。它是经过绘画者的思维整理后呈现出的一个形象、典型的科学概念。
植物科学画的审美情趣及审美价值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把它和纯艺术绘画等同看待。它和研究人员的描述文字部分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产出。植物科学画是为植物分类研究的需求而产生并存在的,它们之间是从属关系,植物科学画就是为植物分类学研究服务的。
虽说植物科学画是为植物研究服务而存在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与植物研究又是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一些文字描述难以构筑的形态图像,植物科学画能形象、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此外,它还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科学的文字描述诉诸的是科学的理性思维,而科学绘画除了能形象、直接地诠释理性的科学概念外,同时能把感官享受置于真知之上。植物科学画可以跨越界线,让艺术与科学彼此交融,彼此关照。
绘制程式
植物科学画绘制程式包括标本采集、制作,标本文字描述,标本绘画一系列过程。标本采集后交给标本馆制作标本并入库。科研人员从标本馆仓库提取标本,经过研究后决定需要绘制的物种并写出文字描述,将标本及文字描述交由绘画人员绘制。
很多时候绘画人员没条件看到活体植物,他们仅凭植物干标本和研究人员的文字描述进行绘制,一些不完整的标本(由于采集期或是其他原因),绘制中还需绘画人员按照研究人员的文字描述推理出复原图形补画上去。
植物科学画中黑白图的应用最为广泛,在植物学专著和研究刊物中使用数量最多。采用黑白画最初是出于制版技术、印刷成本以及时间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之后随着植物分类学研究方法的逐渐成熟,植物形态描绘的科学术语更加完善具体,黑白图也更具优势。应用黑白线描画的植物形态图清楚、简洁,器官细节标准简练,图画形象和文字信息易于统一。使读者能够更加直接、明了地领会理解图像文本记录的含义。
线和点是组成植物科学画最主要的语言,通过点画的大小、疏密,线条本身的刚柔粗细、转折变化,能够准确表现出植物物种间复杂多样的形态特征,正确表达植物各器官的结构、机理,给读者在感官上精确、完整、直观的视觉印象。随着笔触的线与点牵丝萦带、辗转盘迂便能清晰地勾勒出植物世界千姿百态的形象。
绘制植物科学画需符合科学性的要求表现出该物种本身的特征,绘制中并不讲究艺术性,不是每一幅植物科学画都能称之为艺术品。在众多植物科学画中有百分之八十的画和艺术是扯不上关系的。
它是一种文化
植物科学画与艺术绘画不同,艺术绘画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美的乐趣。植物科学画则不然,它不带有自身情绪,不强加于人,不影响他人对自然世界的判断和认识,起伏跌宕、姿态奇谲、风樯阵马对于它来说都是不合时宜的,它只能略带自然适意、随缘任性的点缀。
对于自然,植物科学画是以一种谦虚、安静的态度来认识、看待的,它对所有的植物一视同仁:无论是路边默默无闻的小草,还是万众瞩目、国色天香的玫瑰、牡丹,它们的待遇在植物科学画里都是相同的。
植物科学画有其固定的阅读人群,它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面向大众,而是为植物研究以及相关专业人士作为研究鉴定应用的工具,虽说它的功能中有传承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的使命,但也是针对特定的人群。
植物科学画是那么的平凡本分,在它那里不允许有丝毫的虚构与夸张。画中的艺术成分也相对较弱,其本身的作用和大众民生关系不直接,不能构成热点,它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商品绘画的主流。即使是现在流行的植物绘本、植物写真也难以吸引住人们的视线。
虽然这个画种在文化艺术市场上很少有人为它买單,但丝毫不会影响它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它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超乎常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