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起首都奶业“金招牌”
2018-05-30丁兆丹高蕾王美玲
丁兆丹 高蕾 王美玲
“这头‘明星种公牛,是我们前后跟踪了5年多,经过谱系追踪、基因比对等优选出来的,现在它的‘子女遍布全国各大牧场,”走进位于清河的北京市奶牛中心,丛慧敏指着会议室内一张标注11101916号的奶牛照片介绍,“如果没有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要想做好奶牛养殖工作,是不可能的。”
丛慧敏今年41岁,是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奶牛中心副主任。从业16年来,她一直秉承“养健康牛,供优质奶”的志愿,扎根在奶牛养殖一线。作为一名科技带头人,她带领技术团队勇攀高峰,陆续攻克多项生产技术难题,总结提炼出奶牛养殖现代化饲养新方法,开创了具有优质、高产、高效奶业发展特点的“三元模式”,从源头上实现了对生鲜乳质量的有效控制,发挥了国有企业在现代奶牛养殖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没有坐冷板凳的决心和耐力,奶牛选育是出不来成果的”
“看,机器人正在给奶牛挤奶”“这只奶牛淘气了,边喝水边玩呢”“这只奶牛正靠着牛体刷挠痒痒”……中午一点半,丛慧敏在北京市奶牛中心办公室电脑前,指着屏幕向记者一一介绍远程监控系统中的画面。
借助“奶牛生产智能化和网络化管理系统”,位于延庆的首农畜牧奶牛中心76个厂房实时监控动态尽收眼底。这些年,在丛慧敏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牛场生产工艺全面改造,建立了标准化的奶牛疫病诊断和饲料化验室,全面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接轨国际先进的养殖技术。封闭的牛舍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奶牛饮水自动电加热、奶牛生产数据自动计量,机器人挤奶……一系列新技术让这里成为国内首家智能化、现代化、规模化的种牛养殖科研基地。“每头奶牛脖子上挂着项圈、脚踝上戴着计步器,随时记录反刍、起卧次数、活动量等。奶牛从奶台上下来,电脑上就会即时显示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指标等一系列数据。可以说,每一头奶牛都有一本精准的电子健康档案。”丛慧敏介绍。
这套“奶牛生产智能化和网络化管理系统”是丛慧敏带领技术团队自主开发的,获得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良种牛繁育基地,是我国奶牛养殖的示范窗口,北京奶牛中心以丛慧敏为首的党员队伍,始终奋战在中国奶牛养殖业技术创新的前沿。对此,丛慧敏说:“奶牛养殖可以說是奶业的源头产业。只有优质的奶牛才能产出优质的鲜奶,只有优质的鲜奶才能加工出优质的奶制品。”
而挑选一头基因优秀的奶牛,是一个繁琐的过程,需要化验和收集奶牛产奶量、乳脂、乳蛋白等上百项指标,以及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数据分析和基因比对。“就拿谱系上查这项工作来说,需要把一头奶牛的‘祖宗八代都要查清楚。在公种牛选育上,前后要历经数年,才能从成千上万头奶牛中选出一头优秀种公牛。没有坐冷板凳打持久战的决心和耐力,是出不来成果的。”丛慧敏说。
2002年,从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丛慧敏,来到位于大兴区的金银岛牧场养牛,而后到通州永乐店的中以示范牛场,再到大兴德茂、金星牛场、首农畜牧奶牛中心……16年来,丛慧敏始终围着牛场转,日积月累,和奶牛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一头成年奶牛一般在600多公斤,其实是很温顺有灵性的。”丛慧敏白天钻牛棚,到一线去找生产中的问题;夜晚,伏在写字台上,做笔记查资料,想办法找答案。她利用无数个夜晚,编写了“三元奶牛养殖技术标准”“三元奶牛养殖技术资料汇编”“原料乳生产与质量控制”等书稿。
“养牛不是粗活,是个处处体现工匠精神的细致活。”
“看,这是我们给奶牛精心准备的‘席梦思,有一拃厚,地面上先铺上海绵,再加一层橡胶垫,上面铺上稻壳,确保奶牛卧在上面很舒服。”丛慧敏伸出右手比划着,“奶牛汗腺不发达,最怕热,到了夏天,我们还要准备风扇和喷淋。”
“养牛不是粗活,是个处处体现工匠精神的细致活。”有一年冬天,风很大,有职工发现一头犊牛开始拉肚子,丛慧敏判断是“贼风”从犊牛褥子的缝隙中钻进来的。在丛慧敏的指导下,工人在犊牛“席梦思”上多加了一层褥草,做好保暖工作,问题迎刃而解。
的确,饲养奶牛是门技术活。尤其是在日常喂养,作为奶牛的营养师,丛慧敏在饲料营养搭配上可以说操碎了心。她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全混合日粮技术”,奶牛“日料”由玉米、燕麦草、苜蓿、苹果皮等组成,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得到合理搭配。现在,奶牛每天食物的卡路里量、蛋白都有严格计算,饲料要经过检测,检测合格了才会喂给奶牛吃。不同特点的牛也有不同的营养配方。丛慧敏说:“奶牛吃得好不好,是奶牛自己说了算,而不是我们人的经验说了算。早在2008年,我就提出日粮管理的科学数据体系,可以说很超前。现在这已经成为各牧场的标准做法。”
2008年4月,丛慧敏被派到位于通州永乐店的中以示范牛场任副场长,兼任以色列奶牛专家Daniel的翻译和助手。当时,丛慧敏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还要照顾刚满周岁的孩子。家与牛场之间来回100多公里,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在牛场附近租房住下。当时牛场的生产状况明显低于以往同期,为了尽快找到原因,丛慧敏每天放弃午休,与以色列专家探讨问题。晚上八九点孩子入睡后,她又从家里回到牛场,经常工作到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丛慧敏在短时间内掌握了以色列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实现中国和以色列奶牛饲养技术对接。2008年,中以示范牛场成母牛头年单产突破10吨,居全国首位;2009年成母牛头年单产突破11吨,再一次创新纪录,达到奶牛养殖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北京奶牛中心所辖全国各地牧场共有9万头奶牛,每头奶牛平均年产奶量都达到了这个水平。
“我们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广大市民喝上放心奶”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冬天到海拉尔牧场,室外零下四五十度,滴水成冰,呼气直接变成白烟。”自从去年北京市奶牛中心以“牧场托管”的形式对全国各地牧场输出管理标准和模式以来,丛慧敏每个月都要到海拉尔牧场进行技术指导。
北京市奶牛中心,被誉为奶牛业的“黄埔军校”,是我国培养奶牛养殖人才的“摇篮”。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种公牛繁育基地、优质牛冷冻精液和奶牛胚胎生产基地、国家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农畜牧奶牛中心还拥有我国产量最高、质量最优的荷斯坦奶牛良种群。这些年,在党组织培养下,从这里走出去一批又一批党员技术骨干。
海拉尔牧场场长、党员王爽就是丛慧敏手把手带出来的。近年来,丛慧敏非常注重科技队伍的培养,带出了包括王爽、沙里金、楚康康等在内的一支党员技术骨干队伍。对新来的大学毕业生,她特别注重他们的入职培训:“奶牛怎么才能养好,新人难免困惑,这就需要有人带领,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奶牛热应激处理”“牧场管理的关键控制点”……16年专注养牛,北到内蒙古,南到广东,西到新疆、西藏,都留下了丛慧敏不辞辛苦讲学和培训的足迹。丛慧敏由衷地说:“这么多年,因为工作的原因,与家人离多聚少,但我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
创新没有止境。在技术探索的道路上,丛慧敏带领党员队伍和技术团队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参与的“奶牛DHI数据分析系统”项目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代奶牛EDTM生产技术体系建立与推广” 项目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属国内首创;参与引进机器人挤奶设备、粪污的固液分离设备,使首农畜牧奶牛中心成为全国首家真正把机器人挤奶用于生产的牧场。对此,丛慧敏说:“我们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广大市民喝上放心奶。”
作为一名基层党代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丛慧敏在北京团发言时的倡议是“相信中国奶,强壮中国人”。她说:“作为奶牛养殖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要时刻把人民的健康放在心上。做世界一流的动物育种专家,让人们喝上安全放心的牛奶,是我们首农集团的不懈追求,也是我个人的小小志愿!”
(责任编辑: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