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行书的临摹
2018-05-30
笔者从多年的习书经验中,总结出了一条行书学习的路径和方法,在此与广大读者分享,期冀对初学者有一定的裨益。
一、行书学习之路
行书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多种多样。首先,学行书宜自晋人入手。因为行书在东晋时期达到了书法史上的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古人有句话叫作“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就是说,入手学习最上乘的范本,学习者也只能学到中等的水平。所以,要学最上乘的,就必须从晋人入手。如果“取法乎中”,就“仅得其下”了。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九>》 张旭光
学晋人自王羲之入手。王羲之被历代学书者奉为书圣,奉为学习的典范和楷模,历代行草大家皆出自王羲之。学王羲之自《圣教序》入手,《兰亭序》乃天下第一行书,但不适合初学。自《圣教序》入手有很多优势:《圣教序》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即怀仁和尚选王羲之行书而集成,故字字优秀规范,是经典中的经典;因是集字排列而成,个个独立,便于初学;因刻石,线条速度变慢,书写比较从容,易于初学;因刻石而增加了苍茫感、力量感和趣味;因刻石而泯灭微观映带及杂毫,笔法更宏观,便于把字写大,便于进入创作。《圣教序》全篇近2000字,吃透《圣教序》,则王羲之的行书笔法、部首、结构等各要素尽矣。之后,由《圣教序》转入王羲之墨迹手札,由墨迹手札转入小草《十七帖》,在此基础上拓展学习范围,从临摹走向创作。这其中,读书是贯穿全过程的。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二>》 张旭光
概括而言,行书学习之路的路线图是:学行书自晋人入手→学晋人自王羲之入手→学王羲之自《圣教序》入手→转学王羲之墨迹手札→《十七帖》→拓展内容→创作。
二、行书的临摹
临摹的意思是临帖和摹帖两种行为。临的本义是指俯视物品,即自上往下看。临帖即对照法帖原样书写;摹的本义是指合规范、有法度,书法上特指用薄而透明的纸蒙在法帖上或在已经双钩的字上描写,也叫描红。在这里,临摹二字泛指临帖。
《苏轼<琴诗>》 张旭光
临摹的价值。历史和实践证明,学习书法这门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有一个特殊的规律就是先临摹后创作。临摹才能掌握古法。历代书法大家创造了不同风格的典范,只有临摹才能理解、掌握其笔法、结构及风格奥秘。
临摹的方法。(1)对临。对临是对照字帖,按照原样来写,写得越像得分越高。对临分两个阶段:一是通临。通临即从头到尾临写。一般要求通临两三遍,对所临的帖有总体印象即可。二是精临。精临就是对照字帖反复临,最有效的办法其实也是最笨的办法,即一个字一个字地反复临写。(2)背临。背临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只有能背临才算真正掌握了古法,真正有了新的、高级的书写习惯和能力,也就具备了创作的基础。背临不要贪多,要逐字、逐句、逐段、逐页进行,方法比较灵活。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页为好;可以先写心经,心经266字,内容也好背诵;也可以选美丽的词语,或遴选好背的句子来背临。选好词语、好句子来唤醒对书法形象的记忆;抄写或打印出原帖内容。这样只背字形,不背内容更简单一些;将背临的结果对照原帖校对,并及时纠正不足。(3)意临。意临是在背临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临习,是对原帖更加深入理解后的表现,这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阶段。特别是在“用什么意”上要求高。如果意临的结果远不如精临,证明还没有意临的能力。意临说到底是一种创作,是出帖的重要过程。古人讲“入帖容易出帖难”,其主旨即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