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润遒婉 浑融清健
—— 吴让之《吴均帖》浅赏

2018-05-30

老年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行笔收笔篆书

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字熙载,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江苏仪征人。著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先生画集》等。他的书法、篆刻早年师从包世臣,其后师法邓石如并深得其中三昧,在明清时期的书画篆刻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徐珂《清稗类钞》载曰:“让之多艺,刻印第一,次画花卉,次画山水,次篆书,次分书,次行楷。”吴让之篆书深得邓石如神髓,其形体修长秀美,婀娜多姿,独具面目,使汉篆笔法得到了更淋漓的发挥。与邓石如相比,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局部1:风烟俱净

《吴均帖》,全称《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帖》,是吴让之较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之一。全文共144字。此帖原文是南朝梁文史学家吴均的一首诗,选自《艺文类聚》卷七。吴均擅长写山水诗,他诗中的大河山川或秀丽,或壮美,然本文仅是全诗的节录,原文现已散佚。此诗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用骈体信札的形式作成一篇写景的精品美文。文章描绘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途的秀丽风光与所见所闻。内容看似以描绘风景为主,然其用意为托物言志。其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不仅从侧面表现了险峰幽谷的自然景象,更是传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和官场政务的厌倦,体现出其淡泊名利的高洁心灵。据传,这件文章优美、书法精湛的珍迹,藏于日本的私人手中。

局部2:天山共色

局部3:任意东西

局部4:桐庐一百

此帖以小篆写成,是篆书初学者的较好范本。在字形方面,此帖多取上紧下松、中宫收紧、内密外松之势,同时将行草书中灵活、轻盈的元素入篆,结体上较秦篆显得更为放松、飘逸。在空间布白上,不囿于简单的对称均衡,大胆突破了前人小篆几何意义上的横平竖直及左右弧线,有了细微的边缘变化。整幅作品除了具有画意之外,亦显示出一股金石气,体现了吴让之对于篆法的熟谙,以及他书印结合的艺术预言。

局部5:缥碧千丈

除讲究结体上的布势均衡外,笔力与墨色也是评判一件篆书作品优劣的关键所在。传统秦篆在用笔上要求藏头护尾,笔笔中锋,讲究珠圆玉润、匀称工稳,其起笔、行笔及收笔的力度保持高度一致,极力体现出一种“铁线”或“玉箸”式的均匀严整的审美特征。而此帖用笔在继承了“二李笔法”的同时,不断精进,使较为单纯的篆书线条得以丰富、灵活,并具艺术情趣——化隶法为篆笔,笔触粗重,使容易显得单薄的篆书线条变得更为遒劲、沉稳,具有弹性。收笔或方或圆,或侧或立,动如风柳,静似晨露,亦与其印艺相融。此外,《吴均帖》的笔画线条也不同于传统秦篆,而是枯润兼具,有粗有细,以行笔过程中的轻重、快慢直接影响了线条质感的产生及风格的形成:长线条的起笔逆锋入笔,行笔中锋顺行,收笔时顺势按出螳螂肚后收锋将笔弹起。这显示出吴让之行笔过程中较为明显的提按顿挫,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小篆由于纯中锋用笔,在实现线条均匀洁净的同时所带来的单调感。

局部6:见底游鱼

《吴均帖》中的诸多笔画,并不是一律的圆润线条,而是与各种枯笔、侧锋相熔于一炉的。其枯笔的枯燥面,随用笔方向的变化使空灵的线条更加凝练、朴厚。这正是吴让之在篆书用笔上的活用,这种融继承与创新的大胆用笔技巧,在转折上更为明显。与圆润、空灵的秦篆使转不同,此帖似折还转、似转还折的虚实、缓急变化,与完整的笔画相协调,将其俊逸、倜傥的风格臻于完善。笔画搭接处的厚重与起收笔的用笔力度相协调,从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飘逸风格。

猜你喜欢

行笔收笔篆书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中)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下)
第二讲 基本笔画写法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收笔笔法势和收笔笔法分析研究
软硬兼施(二)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
王羲之《兰亭序》与赵佶《千字文》笔法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