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8-05-30陈晓群邵燕
陈晓群 邵燕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心血管病死亡患者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1]。而AMI合并肺部感染,常加重患者病情,对患者治疗和预后带来不利影响,本文探讨AMI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224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5例,女89例;年龄47~88岁,中位年龄58岁。其中发生肺部感染的AMI患者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49~81岁,中位年龄5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PCI术进行血管再通,诊断均符合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2016年版《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标准[2],肺部感染纳入标准参考国家卫计委2001年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中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1.2 方法 收集224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MI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年龄、性别、COPD史、高血压病、心力衰竭、肿瘤化疗史、心功能分级、冠脉病变支数、糖尿病史、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合并肾功能不全等)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干预措施。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感染率 224例AMI患者中29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12.9%。
2.2 AMI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29例肺部感染AMI患者共培养出4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8株(43.90%),革兰阴性菌20株(48.78%),真菌感染3株(7.32%),见表1。
表1 AMI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2.3 AMI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单因素分析 见表2。
表2 AMI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单因素分析
2.4 AMI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多因素分析 见表3。
表3 AMI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AMI是指冠脉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的心肌严重、持久缺血而发生心肌急性坏死[4],是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最差的情况。而AMI患者住院期间若发生肺部感染,不仅增加医疗费用,同时导致病死率增高[5-6],成为AMI最为严重不良预后因素[7]。本资料显示,AMI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2.9%,29例AMI肺部感染患者共培养出41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0株(48.8%);革兰阳性菌18株(43.9%);真菌感染3株(7.32%),提示AMI合并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因此在细菌培养及耐药检测结果报告前,临床可经验性使用广谱抗菌药治疗[8]。
因COPD患者病情反复,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其呼吸道细菌培养耐药菌明显增多,因而发生AMI合并肺部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9],本资料中有COPD病史患者肺部感染风险明显升高(OR=3.113,P<0.05),可能与COPD患者肺部代偿功能下降,绝对卧床休息相关,且多为年龄≥65岁,气道纤毛清除病原菌能力下降导致肺部感染的几率升高。因而COPD病史及年龄≥65岁是AMI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本资料显示,冠脉病变支数越多,AMI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几率越高(OR=3.953,P<0.05),可能冠脉病变支数增多导致多壁梗死,患者更易发生心功能衰竭,与心力衰竭导致肺部感染几率增高(OR=4.174,P<0.05)。合并糖尿病AMI患者肺部感染几率明显升高(OR=5.655,P<0.05),明显高于其它危险因素,与Wijeysundera等[10]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与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吞噬作用及和杀菌力下降有关[11];而AMI发生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则有效保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分析,作者提出以下针对性的预防措施:(1)对年龄≥65岁、有COPD史的患者应加强气道管理。(2)对有糖尿病史患者,应定时监测严格控制血糖水平。(3)AMI患者早期加强康复训练,缩短卧床时间,避免坠积性肺炎。(4)对冠脉病变支数≥2支或发生心力衰竭的AMI患者,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
[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7,(4): 277.
[2]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2): 73-8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中华医学杂志, 2001, 5(81).
[4] 李永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脏破裂的观察与护理. 护士进修杂志, 2010,(2): 130-131.
[5] 李冬梅, 王超, 刘荣, 等. 医院感染相关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21): 4707-4708.
[6] 武迎宏, 郭沈. 93所医院感染死亡病例的调查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20): 4251-4253.
[7] Horbal L, Zaburannyy N, Ostash B, et al. Manipulating the regulatory genes for teicoplanin production in Actinoplanes teichomyceticus.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2, 28(5): 2095-2100.
[8] 孟现民, 董平, 张永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上海医药, 2016,(5): 3-6+10.
[9] Nseir S, Di Pompeo C, Cavestri B, et al. Multiple-drug-resistant bacteri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 Crit Care Med, 2006, 34(12): 2959-2966.
[10] Wijeysundera HC, Machado M, Farahati F, et al. Association of temporal trends in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uptake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1994-2005. Jama, 2010, 303(18): 1841-1847.
[11] 张丹, 宫晓红, 韩美君, 等. NIDDM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研究. 大连大学学报, 2003,(06): 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