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创新发展 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2018-05-29万正峰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冷链郑州机场

万正峰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国家明确提出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首批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地处中华腹地,现辖6区5市1县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人口988.1万。2017年,生产总值9130.2亿元,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6.6亿元,增长9.6%。中国(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相继落地郑州,为郑州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近年来,郑州市围绕“打造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构建“一中心、多节点、全覆盖”的现代物流空间布局体系,加快物流业转型发展,努力建设郑州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目前,全市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超过1400家,5A级物流企业5家,4A级物流企业30家。2017年,全年货运量2.5亿吨,货物周转量780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2.7%和13.5%。跨境电商进出口包裹总量7465.94万单,交易额100.93亿元。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不断夯实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

(一)打造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新郑国际机场是全国干线机场中第一个定位为航空货运枢纽的机场,郑州拥有全国唯一的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目前,机场入驻货运航空公司21家,开通全货机航线36条,其中,郑州—卢森堡货航每周18班。机场货运运力、全货机航线数量、航班量和通航城市均居全国第4位,基本形成了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枢纽航线网络,实现了“1天+N小时”通达全球主要市场的目标。机场“卡车航班”覆盖全国70余座大中城市,年卡车航班量达3万班以上。2017年,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成功跨越50万吨,跻身全球机场50强。郑州机场二期工程投用后实现了双跑道运营,三期建成后年货邮吞吐量将达到100万吨以上,郑州内陆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地位初步确立。

(二)打造铁路货运物流中心

郑州素有“全国铁路心脏”之称,京广、陇海干线铁路和高速铁路已在郑州形成“双十字”枢纽,到2020年,以郑州为中心将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中欧班列(郑州)自2013年7月开行以来,截止今年3月24日,累计开行1123班,累计货值59.39亿美元,货重57.08万吨。2017年开行501班,实现了每周“去八回八”均衡对开,境内集货半径超过1500公里,覆盖全国22个省份;境外网络遍布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24个国家121个城市,形成境内境外双枢纽和沿途多点集疏格局。到2020年底,预计年开行1000班。

(三)打造通畅公路网络

郑州是全国重要的公路港,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00公里,位居全国前列;以郑州为核心的“两环多放射”高速公路网、“三横八纵”国省干线公路网通达全国,国内集疏网络覆盖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国外分拨范围涵盖欧、美、亚、澳20多个国家100余座城市。

(四)构建多式联运体系

强化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衔接,积极创新运输组织方式,以空港、陆港为核心,在多港、多区、多模式发展多式联运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打造“四港一体、多式联运”的物流枢纽支撑体系。郑州机场国际物流多式联运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河南保税物流中心“买卖全球网”和“贸易单一窗口”平台、郑州国际陆港公司中欧多式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基本实现了公路、铁路、海港等运输方式与国际航空、境外陆运等各运输环节的有效衔接。郑州国际陆港“一干三支”海公铁多式联运、省机场集团空陆(空铁、空公)多式联运、中原铁道物流公司铁公海多式联运等3个项目先后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二、突出重点,项目带动,扎实推进国际物流中心建设

(一)注重转型发展

确立了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三个物流业重点发展方向,力争到2020年把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培育成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支柱性产业。目前,“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基本形成,航空冷链、中欧班列冷链货运业务量显著增长,郑州全国冷链集散分拨中心地位基本确立。随着京东、苏宁、顺丰、申通、中通等大批企业在郑州建立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郑州已成为全国性快递物流集散中心。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商物流综合服务平台、15个大型电商物流产业园区、30个电商物流分拨中心,郑州将成为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

(二)夯实口岸支撑

积极推进口岸监管模式创新,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的通关合作, 郑州已成为功能性口岸最多、种类最全的内陆城市。新郑综保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不断拓展,汽车、肉类、水果、粮食、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澳大利亚活牛和国际邮件经转口岸等进口口岸相继投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口岸及邮政第五转运口岸等加快建设,河南电子口岸上线运行,成为继北上广之后新的国际邮件集散中心。

(三)培育企业集群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配套项目落地,形成企业集群,强化物流业发展优势。俄罗斯空桥、UPS、“四通一达”、宅急送等一批国内外大型物流集成商和货运货代企业在郑州落地。依托本土骨干企业,联合山东、安徽、湖北、河北、山西、陕西等7省重点物流企业,成立了全国首家跨省域物流企业联盟——“中中物流联盟”,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服务方圆500公里、12小时直达所辖县城的一级配送圈,以郑州为中心的服务方圆1000公里、36小时直达7省内所有县城的二级配送圈,服务面积占我国大陆面积约1/3,服务人口达5亿。

三、先试先行,加强创新,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一)引领电商模式创新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郑州时提出的要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迈进,郑州市去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全球跨境电商大会,发布了《郑州共识》,为全球跨境电商发展打造“中国样板”。首创了“电子商务+行邮监管+保税中心”的通关监管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日峰值处理能力可达500万单。1210通关模式被李克强总理称赞为“制度创新高地”,被海关总署作为“郑州模式”在全国推广。

(二)推进物流金融创新

创新提出了商贸物流银行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形成了“两条线两条链”“三个平台”“五朵云”的建设规划。一是“两条线两条链”:坚持线上线下两个获客渠道,完善贸易融资类产品链条和特色物流类产品链条;二是“三个平台”:即交易型平台、金融型平台和服务型平台;三是“五朵云”:包括云物流、云融资、云商、云交易和云服务,实现对货物的全程跟踪及物流企业代收货款的资金监管,整合运力市场、仓储资源,降低仓储物流成本,引导物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推动物流标准创新

推广标准化运载单元,广泛应用集装箱、厢式半挂车、托盘等标准化运载单元和货运车辆;以快消品、农副产品、药品、电商等领域为重点,带动物流服务标准化水平提升;构建标准化的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形成标准托盤与物流包装联动、地区之间互动联动的局面。探索“一单到底、物流全球”的多式联运“郑州标准”,目前已研究制定了《郑州陆港多式联运经营人服务标准》、《郑州陆港集装箱公铁联运衔接规范》等4个多式联运企业标准。

猜你喜欢

冷链郑州机场
中国冷链物流:应对冬奥的技术大考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最大机场”
留宿机场
《关于郑州的记忆》(部分)
机场快线
郑州擂台赛纪实
阿帕奇反机场型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