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心里暗示
2018-05-29Jessica
Jessica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某天,你穿了一双自认为很酷的鞋出门,结果却接二连三地被同学们嫌弃。当第一个同学说不好看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这只是他的个人看法而已,可是当越来越多的人这么说了之后,你也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眼光了。于是心里暗暗决定再也不穿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病人来到医院就诊,主诉自己身体不舒服、精神不好,可是看了很多医生也查不出病因。经过一系列检查,心理医生确诊他患的是“疑病症”。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某某综合症。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每天注射一支,保证药到病除。”一周后,这位患者果然“康复”了,自我感觉好极了。可是,哪有什么“特效药”,医生每天给他注射的不过是极普通的葡萄糖罢了。
原来,这些都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什么是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不自觉地受到自己、外界或他人的影响,并随之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的一种常见心理现象,也是人的一种本能。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已经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当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人会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并迅速做出判断。而这种捕捉的过程,就是一个受暗示的过程。
心理暗示的分类
自我暗示,顾名思义是指自己对自己的暗示。例如临考前深呼吸,告诉自己“不要紧张,一定行”;遇到困难时笑一笑,安慰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等等。这些都是人们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等信号,将某种观念传达给自己,以达到改变自己心理或行为目的的一种自我暗示。
而他人或外界对自己的暗示则为他人暗示,譬如“见贤思齐”、“望梅止渴”等就是很好的范例。
心理暗示的作用
人们為了追求成功或者逃避痛苦,经常会不自觉地运用各种心理暗示。那么,心理暗示究竟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呢?以下两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实验一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从1至6年级各选了3个班的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科学性。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同样的学生进行了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所谓的“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里的学生,其实是随机抽取的。但老师因为受到了专家的暗示,就会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的期望,并且有意无意地给予更多关注,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学生也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并且努力学习,成绩也进步神速。
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无疑将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实验二
教授让九个人在黑暗中穿过一座桥,在他的引导下大家全部成功。
随后教授打开了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大家看到,桥下不仅有水而且还有几条鳄鱼,大家都吓了一跳。
这时,教授问:“现在你们谁敢走回来?”过了很久,只有三个人愿意尝试。但是,一个颤颤巍巍,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一个哆哆嗦嗦,走到一半就吓得趴在了桥上;一个刚走几步就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教授又打开了所有的灯,大家这才发现,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黄色的网。“现在,你们谁愿意走回来?”教授问道。这次有八个人愿意走过来,剩下的一个只是担心网不够结实才没加入。
从这个心理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成功就如同过桥,失败并不是单纯地因为力量薄弱,还有可能是夸大了周围环境的威慑,从而失去了平和的心态,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以至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那么,不妨试试以下锦囊妙招,让自己更有力量吧。
多自我肯定 多说正能量的语言,比如,“我可以”、“我能行”、“我对自己充满自信”等。别小看这些简单、肯定和直接的话语,这可都是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稳定情绪、鼓舞斗志、振奋人心。甚至,还可以幻想自己成功那一刻的激动场景,用更加鲜明、生动的方式,加强自我暗示的效果。
避免负性思维 不要总强调负面结果,往往越是担心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所以,聪明人应该避免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学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并且记住,一定别给自己贴上“这不行、那不行”的失败“标签”。要知道,真正能够击倒你的人,有时恰恰正是你自己。
培养良好习惯 除了语言上多说“好听的话”,少说不说“泄气话”之外,许多行为习惯方面的细节,也发挥着积极的暗示作用。比如,走路挺胸抬头,说话有条不紊,能让你精神抖擞、更有气场;重要场合,一身得体的装扮,不仅能给自己加分,更会让你倍感自信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其实都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你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