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现性评价促进项目学习真实的发生

2018-05-28崔芳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量规表现性黄河

崔芳

摘要:为贯彻和践行"评价即育人"的教育理念,郑东新区教研室通过开展"项目学习",组织区域学习"表现评价斯坦福慕课",对表现评价性促进"项目学习"真实的发生进行专业化的探索和研究,通过专项调研,典型案例引领使教师认识表现性评价、学会设计表现性评价、学会实施表现性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高层次能力提升,促进"项目学习"整体发展。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项目学习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013-02

为进一步确立并践行"评价即育人"的教育理念,把评价视为实现教育目的、达成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性教育活动,体现育人导向,落实育人功能,彻底走出"育人即育分"的误区,郑东新区教研室通过研究表现性评价这种新的评价范式,挖掘表现性评价内涵,开展"项目学习",对表现性评价促进"项目学习"真实的发生进行专业化的探索和研究。

1.科学学习,加强研究,引领教师对表现性评价"从不认识到认识"

田中耕治在《教育评价》一书中提到,"对于包含'有了解必要的内容'或低层次的'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的,传统的检测方法是能够测量的,但是对于高层次的'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或'核心观念'等,就需要表现性评价。"于是,指向学生高层次能力提升的表现评价呼之欲出。那么,什么是表现评价呢?

华东师范大学周文叶博士在《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一书中对表现评价的定义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与结果做出判断。

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来源于英文"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项目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通过严格的、相关联的亲身实践活动来学习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由此看见,表现性评价对项目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表现性评价这种新型评价范式,在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使学校从"不认识到认识"呢?郑东新区教研室全体教研员在共读《中小学表现评价的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组织区域内25所学校共计405名教师参加"真实的学习研究院"举办的"表现评价斯坦福慕课",形成区域学习共同体,为"评价育人"走上了专业提升之路。

2.培训交流,实践改善,指导教师"从不会设计到会设计"

设计"表现性评价"时,我们发现老师们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如何去制定真实的、有吸引力的表现任务。发现问题后,教研室召开三次培训会,指导教师"从不会设计到会设计"。

第一次培训会,老师们学会了基于学生兴趣选择对现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学生有能力去探究的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让学生去研究,能够从目标、评价、实施三个方面进行"项目学习"整体建构。

第二次培训,教研室对"学习-教学-评价"的循环模式进行分析。老师们明白了评价是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现性评价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展示并不断改进自己的表现,从而促进学习,凸显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调节功能。

第三次培训,教研室厘清了"目标、表现任务、评分系统"三者的关系,老师们认识到在表现性评价中,清晰的学习目标是前提,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杠杆,适时的反馈与指导是保障,在开展"项目学习"过程中,先要明确目标,用目标来回答学生"我要到哪里?"的问题;然后考虑如何作出评价,通过连续利用一系列评价任务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基于学业目标设计表现评价任务,解决"我如何到那里?"的问题;最后通过评分系统(量规)利用评价的学习结果向学生提供良好的、适时的反馈,产生更好的学习结果,解决学生"我现在在哪里?""两者的差距在哪里?"的问题。

有了理论基础,我们指导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明确界定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开发评价量规"的路径学会设计表现评价。

案例:《探究黄河文明 体察黄河之忧》

该课程背景源于生活、源于学生,教师制定、学生填写了"了解黄河知识兴趣调查问卷"后,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们很想了解黄河相关知识,对黄河生态现状问题也有一些关注,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或多或少接触到了一些黄河知识,但是了解只是片面的、碎片化的,离完整地、系统成体系地了解差距甚远。教师和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确定了以"探究黄河文明,体察黄河之忧"为主题开展"项目学习"。

表现性评价强调真实情境中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答案)或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与表现性评价相匹配的目标也必然是哪些具有情境性、复杂性的,指向高层次能力的目标。

这是他们的学习目标1稿:

(1)通过语文、地理、历史课,了解黄河基本概况和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黄河、热爱文化的情感;

(2)在信息老师的指导下搜集黄河资料,了解黄河现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化学老师的指导下,调研黄河水质,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了解黄河水质污染情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从1稿中我们可以看出,3个目标中的前2个目标都是指向低层次能力的"了解"层级,不是居于课程核心的,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标,与表现性评价指向高层次能力相违背,因此,我们指导教师结合学情进行反复修改,呈现出学习目标2稿如下:

(1)探究黃河之美,能运用多种媒介广泛搜集与黄河有关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把黄河传说用情景剧等形式呈现出来,并能准确说出黄河被奉为"母亲河"的原因。

(2)体察黄河之忧,能准确、有针对性的制定并完成"公众对黄河生态环境现状认知"的调查问卷,并分析数据,合作完成黄河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3)探究黄河文明、体察黄河之忧,通过实地考察,小组合作,设计装置为黄河文明的发展献计策。

在学习目标2稿中,目标2把"了解"改为"分析",目标3把"了解"改为"设计",指向了学生高层次能力,使学生的目标具有挑战性,更有激情参与到评价任务中去。

界定好评价目标,接下来开始设计评价任务。

起初,老师们设计的评价任务没有具体的指导语。含糊的任务导致学生出现不一致的行为表现,以至于不可能用公平或可靠的方式评价他们。

评价任务1稿如下:

(1)学生结合语文、地理、历史课所学知识,制作一个PPT展示文件,各组选派代表汇报黄河基本概况和文化知识成果。

(2)学生们分组搜集黄河水质污染的资料,展开讨论。

(3)学生采集黄河水,分析郑州段黄河水质,明确黄河主要污染源。

因此,我们指导教师按照"进行任务分析→设置问题情境→撰写任务指导语→修改完善"的步骤设计表现任务,修改评价任务2稿如下:

(1)运用多种媒介,广泛搜集与黄河有关的谚语、成语、神话传说等,编成小剧本,小组合作以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出来;

(2)准确、有针对性的制作并完成"公众对黄河生态环境现状认知"的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完成黄河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3)实地调研黄河水,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净化水质的装置。

撰写完任务之后,用更加精细、详尽检视的量规来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

3.以点带面,培育推广,促进学校"从不会实施到会实施"

推进过程中,我区教研室通过抓典型,推经验,促成果,成示范,教会教师从"不会实施到会实施"。

我们在全区25所小学、14所中学进行了2个轮次的调研,通过听取校长汇报、组织教师座谈、观课调研、参加学生活动,组织展示交流等方式发现教师在实施表现性评价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通过指导教师"让学生理解表现性任务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共同制定评分规则→自评、互评、师评收集学生表现→基于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促进学习"的路径促进教师对表现性评价"从不会实施到会实施"。

以《探究黄河文明 体察黄河之忧》评价任务3为例:

教师首先要告知学生将完成"实地调研黄河水,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净化水质的装置"的任务。然后,将与任务3对应的评价量规给学生进行解释和说明,并组织学生对量规进行修订。

这是最初教师自己设计的评价量规。

从此量规的制定来看,评价语言不够明确、清晰,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量规找到差距,促进学习。因此,我们指导教师本着"完整性、清晰性、实用性、合理性"的原则,师生共同对量规进行了如下修改。

评价项目领域待提高良好优

净化水质操作麻烦、净化水质较差操作较简单,净化水质一般创意精彩、可操作性强、能净化黄河水量规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没有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民众对黄河的认知程度;没有阅读与黄河有关的文献资料,调查报告中没有对团队调查研究的过程进行描述和表达。1.能够实地考察,团队合作制定调查问卷,了解民众对黄河的认知;

采用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团队为黄河献计策的过程与成果。1.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制定并分析调查问卷,用数据总结民众对黄河的认知;2.成果中综合了事实、经验与研究来支持团队的研究。

团队合作团队中没有进行分工,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在团队讨论中,不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能夠在团队中进行有效沟通,进行分工与合作,按时完成任务;愿意帮助团队解决问题,愿意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能够在团队中协商,确认任务和目标,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创造性完成任务;积极主动地帮助团队解决问题,鼓励团队成员一起创造思考,分享观点。

交流沟通的能力交流中,不能倾听他人的想法,只关注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向观众介绍自己的作品。交流中,能够倾听别人的观点与证据,同时清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别人进行探讨。同观众介绍自己的作品,将设计过程和成果,进行表述与交流,在发言中能够注意到听众的状态。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看法的异同,必要时进行追问,商讨中形成团队的观点;将设计过程和成果,进行清晰、原创的表达与交流,能够有效地吸引并保持听众的专心投入。

在此量规下,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收集学生表现,然后基于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促进学习的发生。当然,此量规在实践中通过反复运用和修订还在不断完善。

4.多维反馈,促进学习,指向未来

4.1 学生高层次能力有所提升。对比2013、2014、2015、2016连续四年郑州市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我区2015、2016年学生高层次能力指数与2013、2014年相比,与郑州市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中学的指数差距缩小1.15个百分点,整体情况在逐渐好转。

4.2 教师统整课程的力量开始形成。我们对我区32所中小学,1080名教师进行了有关"核心技能"的抽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研究,并在课程整合、引领学生合作、创新方面有进步的中小学教师人数约为74.5%,这组数据,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

4.3 融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育全过程。通过表现性评价与项目学习,教师正在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开放性的视野关注知识和技能,关注精神与创造性,在注重体验性学习的同时,将能力与情意统整,凸显学习的"整体化"和"全一化",着力关注教育过程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 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华东师范大学 2014.9.

[2] 琳达·达林-哈蒙德《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

[3]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9.

[4] 徐锦生《项目学习:探索综合化教学模式》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

[5] 斯坦福大学慕课《为更深度学习:基于学业目标设计表现评价任务》

猜你喜欢

量规表现性黄河
师生共同制定评分量规——基于文献与实践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体育学习评价量规的研究
浅谈评价量规在音乐翻转课堂中的作用
量规检定和使用过程中相关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