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面深化改革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征
2018-05-28魏志奇
[摘要] 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立场是人民性。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这主要体现在改革是为人民的改革;改革回应人民的呼声和期待;改革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也要坚持群众路线;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密切党和人民关系的基本途径等方面。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04-0043-03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在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二个明确是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二条方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第四条方略是坚持包括共享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第八条方略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1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人民性特征是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结构和本质内容的抽象总结。為了系统论证和具体说明其人民性,我们以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为例。
党领导的改革是依靠人民的事业,同时也是为了人民的事业
党领导的改革是依靠人民的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从改革开放初期“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今天几亿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创业,都能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激情。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壮大,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都凝聚着人民的智慧。人民群众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办法,开拓了许多新路子,创造了许多新模式,有力地推进了改革进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概括的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2。换句话说,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党领导的改革是依靠人民的改革。
人民是改革的创造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改革是为人民的改革。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物质面貌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基础上,人民对幸福生活又有了新期待、新要求。作为个体的公民平等获得改善其生存状态和发展条件的机会,获得完善的社会公平保障,已成为人民“发展型”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当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克服影响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弊端和障碍,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突破点。“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改革的动力和突破点就在哪里”。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相关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把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回应人民的呼声和期待
改革为人民,不是抽象的政治要求,而是有着十分确定的具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换言之,改革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来推进,以此让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即所谓改革要“找准穴位,击中要害”。那么,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
当前,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比如,劳动者难以获得公平的报酬,就业平等难以保障,城乡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等等。因此,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既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也要坚持群众路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就要求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同时,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系统工程,党必须善于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随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成立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改革要“严明责任”,“改革工作能不能落实到位,落实责任是关键”,“要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确保改革方案落地生根。总之,要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促使党员干部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
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倾听人民的心声,真正将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改革措施的标准,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改革开放以来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面深化改革,其复杂性和艰巨性远远超过以往。一方面,改革触及许多长期和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另一方面,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的意识日益强烈。因此,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通过“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密切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途径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以“鱼水关系”“水舟关系”形容党和人民的关系,这是一种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政治情感。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到人民对党的支持和信任,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这实际上是要求,在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过程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维护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具体权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赋、利为民所谋”,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以密切党和人民的关系,以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不断坚持改革,党和人民的关系才能更加密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魏志奇,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 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