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拉特旗建立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2018-05-28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金泰农牧民龙头企业

企业与农户喜结良缘

春风吹遍田野,正值春耕备耕好时节,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张义城窑村新五社的17户村民迎来了好事。前几天,东张社和南张社刚刚和金泰禾公司签了1228亩的转让合同。这一次终于轮到新五社,金泰禾公司和农户喜结良缘,248亩土地转让合同新鲜出炉。

金泰禾公司在达旗特别是白泥井、吉格斯太一带相当有名气,沿河的农牧民很多都和他们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联结。农牧民靠着金泰禾公司“这座山”,稳稳地从土地上得到收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农企利益联结怎么联?金泰禾公司总经理刘红梅说,其实就是两个简单的加号,即“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公司实行的是规模化生产,需要大面积流转农牧民的土地。流转回来的土地有两种经营模式,一是流转的土地由公司管理经营,农户变“地主”,“收租”即可;二是公司以合同、契约等形式与农户开展订单生产,并为农户提供种苗、地膜、肥料等生产资料,由合作社组织农牧民种植蔬菜、瓜果等,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全程实行“四统一包”,公司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种植大户王生,与金泰禾公司合作已有7个年头。每年,公司和王生代表的合作社签下订单合同,王生组织合作社农户按订单种植,公司统一提供种子和肥料,王生负责人力和机械。去年,王生种了两千多亩青贮玉米,全部通过金泰禾公司卖给伊利。伊利给出的价格是每吨550元,金泰禾不打折扣以每吨550元收购。收益部分,公司和王生直接结算,王生再在合作社内部进行分配。

“给金泰禾种了这么多年地,就是瞅准人家的好信誉和好销路。我们合作社这几个人,每年每人少说也有二三十万进账,人家没亏待咱农民,咱种地也种的心安,干劲儿也是一年比一年足。”王生这些年卯足劲抓生产,不忙时还免费给金泰禾公司当土地估价员,以真心回报企业的真意。

金泰禾公司在土地上扎根多年,与很多大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刘红梅说:“我们现在主要和伊利、宁夏伊品、敕勒川糖业合作,为他们提供大量的玉米、甜菜等,同时还有不少蔬菜订单,农户只管按订单、按标准生产,公司的销售渠道非常畅通。”农民擅长种地,企业擅长做买卖,农企各有所长,所长叠加,效应双倍放大。

2011年至2017年,金泰禾公司与2300户农户签订种植订单,面积达10.2万亩,公司的订单种植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2017年,公司发展种植基地10万亩,种植有机青贮玉米2万亩、有机饲料玉米4.5万亩、蔬菜2.3万亩,与3家企业合作种植有机牧草2万亩,完成蔬菜育苗1500万株,收购玉米5万吨分别销往宁夏、四川和云南等地,有效缓解了当地农牧民卖难问题。同时,公司为已流转土地的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让农牧民获得了额外的收益。

企业与贫困户联结更紧密

有一种扶贫机制叫利益联结。多年来,金泰禾公司逐步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联结也愈来愈紧、愈有深度。

这些年和金泰禾公司打交道的贫困户不在少数,公司特意在产业、用工等方面向贫困户倾斜。有的贫困户走的是产业扶贫的模式,还有一种是金融扶贫,贫困户可以向信用社申请5万元贷款,由金泰禾公司作担保,贷出的钱作为经营资金,到了年底进行分红,除了还清信用社贷款外,每个贫困户到手的钱有六千到一万元。另外就是优先用工,金泰禾公司在用工时优先考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我们去年光是工人工资就开出860万元,这里面有不少贫困户,他们都拿到了钱。”刘红梅总经理说。金泰禾公司采用多种扶贫模式,累计带动24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涉及7个乡镇、27个村,贫困户户均纯收入增加1万元,季节性用工增收0.5万元。

“龙头企业与贫困户抱住,形成脱贫共同体,企业赢得竞争力,贫困户可以得到可观的收益,稳稳脱贫。”白泥井镇党委书记赵瑞东说。今年,金泰禾公司计划推广三种模式,通过发展产业带动142户贫困户增收致富。一种是投资合作,利润分成。与旗扶贫办合作,共同投资经营公司流转土地。另一种是流转土地,定向扶贫。公司与吉格斯太镇达成一致,镇里负责为公司流转土地一万亩,公司定向为41户贫困户每户提供一万元扶贫资助。第三种是产业扶贫,分红增收。公司与白泥井镇合作,建设水果玉米扶贫产业园,提高贫困户收入。

企业与农牧民成为一家人

春分刚过,和煦的春风就吹暖了达拉滩,唤醒了农民耕作的热情,也催促着农牧业龙头企业加紧备春耕。

“我们不仅和农牧民一样组织春耕备耕,还要与新加入团队的农牧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与协作的农牧户签种销订单。”刘红梅总经理说,“近年来,政府在协调土地流转方面给予我们大力支持,让我们的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大,这也提振了合作企业对我们企业和合作农牧民的信心。在他们看来,我们龙头企业与农牧民是一家人。”

近年来,加紧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促使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势在必行,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已经成为确保农牧业健康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达旗现注册涉农企业531家、农牧民合作社1416户,培育形成农业产业化

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2家。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主要形成服务协作型、价格保护型、规模经营型、流转聘用型、订单合同型、股份合作型六种类型联结模式。

“服务协作”增动力。政府围绕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坚持产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相结合,规范龙头企业实行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企业通过为农牧民提供技术服务扩大种养规模,农牧民发挥种养技能优势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农畜产品。目前,采取服务协作型模式的有东达、惠民、满世通、响沙酒业、雨顺等公司。

“价格保护”解民忧。政府按照市场情况确定农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企业负责组织实施敞开收购,解决农牧民卖难问题。目前,采取价格保护型模式的有金泰禾、真金、沙之绿、中轩、新威远等公司。

“规模经营”提质量。由村集体牵头将农牧民手中符合条件的土地,整村整社出租给龙头企业经营,通过企业进行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改造,拓宽农牧民增收途径,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目前,采取规模经营型模式的有正时、万通、方天、蒙联等公司。

“流转聘用”保增收。政府积极鼓励农牧民直接将土地草牧场流转给龙头企业,每年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费,龙头企业通过土地草牧场流转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农牧民在龙头企业从事农牧业生产劳动。目前,采取流转聘用型模式的有骑士、亿融、明禾等公司。

“订单合同”促保障。政府引导和支持订单农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订立具有法律效力的购销合同,农牧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或中介组织按合同要求收购农畜产品。目前,采取订单合同型模式的有盛源、蒙派、四季青等公司。

“股份合作”共当家。政府鼓励农牧民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参与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龙头企业以资金、技术、良种等要素入股合作社,采取按股分红和二次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牧民分享到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目前,采取股份合作型模式的有绿源、农香、雨顺等公司。

达旗对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高度重视,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对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改革发展中存在的涉农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利益联结关系不紧密等问题,提出翔实清晰的建议与对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现代农牧业园区建设,加快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现在,全旗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的比例约为53%,较上年增加27%。2017年,预计全旗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200元,其中,农牧民人均来自产业化经营中的纯收入突破9000元。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两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在全区范围扎实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出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面的有关文件,大力选树培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典型,全区逐步形成旗县、盟市、自治区三级逐级命名创建示范单位的工作机制,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不断涌现,进一步夯实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牢牢抓住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这一环节,创新载体和方式,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不断创新载体方式,在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展现新作为。

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加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力度,制定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施办法,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注重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營养,创新载体和方式,搞好网上和网下结合,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

积极推动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积极营造全社会学习使用蒙古语文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支持乌兰牧骑事业发展,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积极举办组织参加全国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深入调查研究,在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展现新作为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我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境旗市、牧业旗县、自治旗和民族乡,大多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制约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我区现有的37.5万未脱贫人口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有8.7万人,他们主要聚居在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是我区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

作为民族工作部门,我们要紧紧围绕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解决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差别化支持政策,继续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实施好国家《“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切实解决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全国全区一道携手同步实现小康目标。

我们要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优势,组织开展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的调查研究,努力探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民族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的调研工作,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准确详实的参考依据,为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做出民族工作部门应有的贡献。

严格依法行政,在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方面展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得更加牢固。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发展中面临多种矛盾和问题,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涉民族因素的隐患依然存在,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都有可能导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各种利益矛盾,影响我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正确对待、认真解决,妥善处理好这些利益矛盾,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赋予新使命。我们要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我区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既要看到我区民族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又要重视我区民族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严格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得更加牢固,让“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供稿)

猜你喜欢

金泰农牧民龙头企业
安徽金泰种业有限公司
安徽金泰种业有限公司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安徽金泰种业有限公司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再生资源行业持续整合 龙头企业强者恒强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