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语教育蓬勃发展的

2018-05-28遥远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蒙汉自治区双语

遥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全区民族学校蒙汉双语经典诵读比赛现场,來自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蒙古族中学的希那,身着蒙古袍,和着音乐,用蒙汉双语诵读着唐诗《游子吟》。

掌握双语,就多了一把打开不同民族心扉的钥匙。改革开放40年来,自治区将蒙汉双语教育作为支撑起民族教育大厦的骨干,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完备体系,不仅培养了大批蒙汉兼通人才,而且为促进民族交流、增强“五个认同”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全区有民族中小学500多所,加上民族幼儿园和双语授课大学生,在校生近50万人,其中接受蒙汉双语教育的人数超过30万。

“中央和自治区的利好政策就像给民族教育插上了翅膀,近年来,各级政府为我校划拨了1500多万经费建设蒙汉双语教学楼,从根本上解决了我校双语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族中学校长安雪峰告诉记者。

自治区尊重规律、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民族教育的法律法规,保证双语教育依法、健康发展。2011年春季开学,我区所有接受双语教育的中小学生率先享受到“12年免费教育”政策;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我区用于支持民族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从“十五”时期的不到1亿元,提高到“十二五”时期的近20亿元; 2017年,自治区又投资5亿元对40所民族学校进行标准化改造。

从首府呼和浩特到各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从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到西部的阿拉善盟,在很多中小学校园里都可以看到张贴的蒙汉双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

2016年,自治区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抓好自治区制定的“小学公民意识、初中公民素养、高中合格公民、大学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实施方案的落实工作。

在阿拉善盟阿左旗蒙古族学校,装饰着民族特色图案的教学楼格外显眼。在学校的第二课堂,悠扬的马头琴声悦耳动听,优美的民族舞蹈赏心悦目。近年来,阿左旗蒙古族学校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蒙汉双语教学相结合,将语言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丰富载体,创新方式,让学生在德育教育、教学科研、文体活动等诸多领域中感受双语的魅力。额尔登敖日格勒老师告诉记者:“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同学们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地增强语言学习的融会贯通。”

经过40年的发展,一大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已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仅掌握双语,而且熟悉与尊重语言背后的文化,能在多元一体的文化环境中游刃有余,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双语人才建功立业,留下来的是基石,走出去的是纽带。多年来,内蒙古为区内外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蒙汉兼通人才,为维护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繁荣作出贡献。

循着辉煌的足迹,回望自治区双语教育“百花园”,我们听得见呼伦小学“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孩子们的天籁,看得到师范大学同学们用蒙汉两种语言诵读中华经典,读得懂大学生创业园里心怀梦想、立志成才的年轻人自信的眼神……一个多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基地已然形成。

在双语教育浇灌下,民族团结之树结出了各民族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硕果,草原文化日益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如今,博采各民族之长的草原文化,已渗透到从语言到艺术,从服饰到饮食,从性格到气质的方方面面,塑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互相尊重风俗习惯、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包容开放、维护团结的社会品格。

(责任编辑/姚 飞)

猜你喜欢

蒙汉自治区双语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内蒙古艺术》(蒙汉刊)首届作者培训班掠影
简论蒙汉蛇文化比较研究
浅析关于蒙汉章回小说的结构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草厂纠纷与蒙汉关系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11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