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四)
2018-05-28
十九大对党章的修改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治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坚决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保持社会长期稳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章修正案为什么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和经验,明确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所谓“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仅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章修正案吸收了这一重大理论创新。这样的修改,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党章修正案为什么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紧密相连,同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协同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依法治国并作出战略部署,随后将全面依法治国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一道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国由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写入基本方略之中。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使之内涵更为系统、丰富、深刻,体现了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党章修正案为什么增写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就意识形态领域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阐明立场,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舆论阵地管理,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对错误思想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坚决遏制各种错误思想炒作和蔓延,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开创了崭新局面。
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日益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日益凸显,传统的宣传管理方式面临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的挑战日益凸显,我国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过程中面临各种敌对势力的遏制和渗透的挑战日益凸显。只有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才能更好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坚定广大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党章修正案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修改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意义何在?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我们党长期社会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创新的升华,是我国从传统社会管理迈向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标志,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引导全党同志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要从这4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坚持系统治理,治理主体要从政府包揽向共同治理转变,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二是坚持依法治理,治理方式要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三是坚持综合治理,治理手段要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运用好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多重手段;四是坚持源头治理,治理环节上要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前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治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协调好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党章修正案为什么增写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必须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