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系列问答

2018-05-28高旭天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党的领导依法治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报告从六个方面作出部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

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必然性和本质属性,科学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为了实现独立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历经千难万险,付出了巨大牺牲。实践证明,我们党领导人民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把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到正确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取得实际成效的必然结果。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的性质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始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根本政治属性和根本政治立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增进群众感情,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生命力。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自身的特有形式和内容,主要包括: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形式和领导制度,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集思广益的民主决策机制,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多种形式的民主监督,等等。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澄清民主问题上的种种误区,不要以为中国如果搞“三权分立”、多党竞争、全民直选那一套,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是十分幼稚的想法。一些发展中国家效仿西方民主而长期动荡甚至四分五裂,说明了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千万不要被忽悠,以致陷入“民主陷阱”。

第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在当今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为何“风景这边独好”?我们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能够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更广泛、更充分、更真实地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形式和领导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效廉洁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能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实现和促进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等等。

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各自定位、相互关系和重要作用的深刻阐述。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居于领导地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执政党。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来实现的,党的先锋队性质是通过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来体现的。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不可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形成统一意志,不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无从谈起,而且势必出现一盘散沙甚至动荡不安的局面。在我国,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包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发展方向,依法治国也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我们党除了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目的是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可持续地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包括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已经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各项制度安排之中。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在我国,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通过党的领导体制来实现的,集中反映在党、国家和人民的定位及相互关系之中。实践中就是既要加强党的领导,也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说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一方面,依法治国的实质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又必须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法治观念,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四,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把这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我们要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怎样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

制度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深刻阐述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系,也深刻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互作用,必须把加强党的领导与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统一起来。

第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和我们今天的一切成就。一方面,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另一方面,要切实完善党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切实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第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宪法规定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可靠制度保障。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下,我国人民既在选举时有民主投票的权利,也在日常国家政治生活中有持续参与的权利,享有广泛的选举民主、参与民主、协商民主。

第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权力机关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国家机关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合理分工又相互协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第四,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必须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落实这一重要举措和要求,实际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5个重要环节:一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三是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好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四是加强和改进与人大代表特别是人民群众的联系,使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五是加强和改进人大自身工作,完善各级人大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议事程序。

如何理解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在我国,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始终是社会主义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两种重要形式。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符合我国国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这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集思广益的优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为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和广泛参与提供了制度平台,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真正做到广泛沟通、广纳群言、集中民智、形成合力,在最具广泛性、代表性、包容性基础上形成最大公约数和统一意志,形成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局面,避免互相掣肘和各行其是。这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最大优势。

第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党派真诚合作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加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凝聚各党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认同,增进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的广泛共识,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所在,也是我国政党制度和我国社会主義民主政治的优势所在。

第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达成广泛共识的优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涵盖各党派、各民族、各国家机关、各阶层、各团体、各行业、各领域等社会各方面人士。协商民主的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既涉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过程,也涉及各个层级的组织人事工作。协商民主的渠道和途径,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协商民主的形式和方法,有会议协商、文件协商、提案协商、咨询协商、谈话协商、信函协商等,具有广泛性、包容性、多样性。

第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协商民主的要义不在于协商本身,而是要通过最低制度性成本,收到民主形式的最好效果。我们党与各民主党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包括政党协商在内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集思广益、达成广泛共识,能够有效克服党派和利益集团相互竞争和倾轧带来的弊端;通过畅通民主决策程序和表达各种利益诉求,能够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弊端;通过凝心聚力广泛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有效克服各项决策和政策步调不一、各行其是的弊端。

怎样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融合,由多元到一体,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统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就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統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责任编辑/高旭天)

猜你喜欢

人民代表大会党的领导依法治国
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
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谁最早提出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