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8-05-28张志华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牧区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张志华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并对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和提高脱贫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内蒙古扶贫开发史上减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牧区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经过一场场脱贫攻坚的大战役,全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97.8万人,锐减到2016年的5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7%下降到4.1%,140余万人从贫困中拔出脚、昂起头,阔步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大道上。2017年,我区脱贫攻坚再创佳绩,全年减贫20万人,1个国贫县、13个区贫县摘掉贫困的帽子。

成绩固然可喜,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内蒙古农村牧区贫困人口仍有37.8万人,其中深度贫困人口占近三分之一,全区还有15个深度贫困旗县,都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的“硬骨头”,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贫困群众在务工就业、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依然面临不少难题,需要我们下足“绣花”功夫,拿出过硬实招,集中力量啃下“硬骨头”。

瞄准“两个关键”,完善举措机制,提高脱贫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攻克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苏木)村(嘎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内蒙古贫困人口总量虽然不大,但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的现状开出的良方。我们要瞄准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关键”要求,采取多元化精准扶贫举措,形成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切实提高脱贫质量。

要以产业为核心,推进“两个关键”与产业扶贫协调发展,重点扶持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产业扶贫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助推器。具体措施上,要根据贫困乡(苏木)村(嘎查)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提高产业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村集体+合作社+农牧户”等组织化的帮扶方式,把他们吸纳到能够就业增收的产业链条上,进而分享产业价值。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采取“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等多种方式,激活土地、草场等资源,增加贫困人口财产性收入。

要以就业为根本,推进“两个关键”与就业扶贫协调发展,重点扩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使贫困地区部分劳动力通过务工就业实现稳定脱贫。促进贫困人口务工就业,首先要开启本地务工和外出务工两条路径,对不便离开乡村的劳动力,通过培育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以及开发当地公益性岗位来实现务工就业;对具有进城务工意愿的劳动力,通过劳资对接的方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就业。其次要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保证每个务工就业人员学会一项有用技能、及时收到动态更新的就业服务信息,提高群体就业质量。

要以公共服务为重点,推进“两个关键”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加大资金投入,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扭转贫困地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方面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要重点建设贫困地区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扩大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范围,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养老和残疾人服务,实现“弱有所扶”。

要以机制为抓手,把“两个关键”与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要重点建立建档立卡动态调整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考核评估机制、资金投入与管理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机制、精准退出机制、后续保障机制等,通过机制的运行保障脱贫攻坚进度和质量。同时,要把新产生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聚焦因病致贫,完善保障体系,确保“两不愁三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这对于内蒙古而言,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党中央提出,脱贫攻坚到2020年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就内蒙古的情况看,不愁吃不愁穿的问题基本解决,义务教育和住房安全也基本能够保障,难点在基本医疗这一块。下一步,我区要聚焦因病致贫返贫开展工作,既要补足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短板,又要进一步加大健康扶贫力度,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社会救助兜底方面,要重点支持低保标准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扭转低保标准区域之间不平衡问题。住房保障方面,要进一步解决好贫困户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贫困户住房问题。社会保险扶贫方面,要加强外出打工贫困人口参保登记、缴费补贴和关系转接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建档立卡60周岁及以上未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贫困人口给予一次性补贴记入个人账户,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社会福利方面,要以医养结合为重点,补齐“两个关键”地区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短板;要加大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力度,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速残疾人奔小康进程。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首先要织牢织密医疗保障安全网,减轻贫困人口缴费和医疗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在继续扩大大病集中救治的病种、加大重病救助力度和规范慢病治疗的同时,重点加强地方病、传染病防控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免费为贫困户购买小额意外保险和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创新农牧民健康体检方式,倡导农牧民健康生活方式。

聚合资源要素,结合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把脱贫攻坚同产业兴旺工程相结合,做到发展地方特色农牧业与发展扶贫产业紧密结合,让貧困人口积极参与到扶贫产业发展中,参与到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在参与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受益。

要把脱贫攻坚同生态宜居建设相结合,使推进绿色发展与实施生态补偿帮扶紧密结合,让贫困人口积极参与到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生态林保护中,参与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行列中,通过农村牧区自然资本增值,使贫困群众在补偿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溢价中受益。

要把脱贫攻坚同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使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与精神扶贫行动紧密结合,让贫困群众融入到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参与到遏制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中,通过整体提升农村牧区精神风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要把脱贫攻坚同党建工作相结合,不断强化贫困村(嘎查)基层党组织建设,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贫困群众与全体村(牧)民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扬广大农牧民积极向善、孝老爱亲、忠义守信、勤俭持家的美德,建设共同富裕的平安村(嘎查)、文明村(嘎查)。

(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牧区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高寒牧区羔羊短期育肥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