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媒体过招,官员这些行为易“招黑”
2018-05-28褚朝新
有那么几年,我很抵触给官员们讲课。当时觉得,—个记者去给官员讲课,是不务正业。
最近两年,想法略有改变:人是需要沟通的,良好的沟通可以改变很多事,有些善意的讲课邀请可去,关键看怎么讲。官员们与媒体打交道时哪些行为容易被怼,便是讲课时很多人感兴趣的。
“新闻发怒人”
3月28日,我被武汉市纪委驻武汉市城管委纪检组约见了。纪检组长是个女同志,很和蔼,我们就我一个多月前公开撰文批评该委宣传处长的情况交流了近两个小时。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武汉下了一场大雪,《法制日报》以《出行难、应对缓、管理粗——大雪拷问武汉城市应急管理》为题进行了报道,点出了此次大雪武汉城市应急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不料,武汉市城管委的这名处长在认证了职务身份的新浪微博上转发这篇报道时攻击法制日报“哗众取宠”。
我一下子想起数月前他也用“哗众取宠”攻击过澎湃新闻的一个记者。那个记者,当时写了一篇批评武汉便民自行车运营不善的报道。
作为一个宣传处长,如果觉得媒体报道有偏差,或不够全面,完全可以召集这些媒体开个发布会,或者把当事媒体记者约着单独喝喝茶,介绍他作为市城管委宣传处长所掌握的信息,告诉媒体。大雪后武汉市城管做了些什么,这是宣传处长的工作本分,也是宣传官员与媒体打交道的基本职业素养。但是,处长没有这么做,而是在网上攻击媒体“哗众取宠”。
这种不良沟通姿态,自然容易引起媒体人反感。很快,就有人提供了上班工作时间他在担任群主的微信群里替一家茶楼销售普洱茶的证据,此外还发现那家茶楼的名义老总是他的亲哥哥,茶楼还开进了武汉市中心的一个公园里。这些信息,我陆续撰文披露了。
按照某些研究者的说法,这叫因为不当言论引发的舆情次生灾害。该处长的这种不良姿态,引发了许多媒体人反感,还有人撰文批评他的所作所为不像是新闻发言人,而是“新闻发怒人”;2月10日晚,央视《新闻周刊》中,主持人白岩松也点名批评了这名处长“只听得见赞美容不下批评”。
油滑不知轻重
2014年,我写文章公开怼过某地级市一个专门与媒体打交道的科级官员。
那年夏天,当地一个副市长听说纪委要查他,畏罪潜逃遭到通缉,各路媒体云集。我去当地公安局采访,该庞姓官员主动前去陪同。
“最近各种传闻,有的说副市长的家人都潜逃出国了,据我调查所知,他老婆孩子其实都还在国内,官方应该出来发布消息,免得假消息天天让你们上头条。”我劝他。
小庞叼着烟笑呵呵说,“我觉得挺好啊,汪峰想上头条还上不了呢!”
小庞这话把我逗笑了,“那我就这么写了吗?”本来是个玩笑,我也是笑着说的,哪知他突然来了一句:“你只管写,我无所谓,我是部队转业的。”
这话听起来有点不太和气,天就被说话有点油滑又不知轻重的他给聊死了,我严肃地对他说:“那好,市局三位领导在场作证,我征求了你的意见。你也同意了,就这么定了。”
听了这话,小庞也没理,抽着烟跟公安局在现场的几名警察谈笑风生,直到我离开。于是,“我觉得挺好啊,汪峰想上头条还上不了呢!”这句唯一在正式采访场合代表当地官方态度的话成为了文章的结尾。文章发表后,挨了批评的他来电话道歉。
有些人仍习惯把自己当成管理者。而不是一个友好的工作合作者,进而习惯采取简单或者过于油滑、不知轻重的方式对待媒体,平日里言行举止过分了,事后打个电话发个通知就能摆平,但他不知道,一旦超出他的话域范围,事态就很容易失控。
妖魔化记者
还有一种官员容易被怼。那就是恶意编造信息妖魔化记者。
中部省份省会城市一名处级官员。曾经在媒体干过十多年且颇有成绩,从政后常被一些政府机关请去讲课。几年前,有一次讲课时他提到了我,说当地的一名领导有一次请我吃饭,结果我把他酒后的话写进了报道里,坑了这名以前跟我关系不错的领导。然后,他以此告诫官员们要远离褚朝新这样的记者。
听课的不少官员,都知道这名领导是谁,也知道我是谁,如果这事是真的,这样活生生的案例讲出来效果当然很好。但是。他讲的这个“事故”是他杜撰的。我极少把酒桌当采访场所,也极少把喝酒听来的话写进正经的新闻报道里。我所受的职业教育、做人的底线都不允许这么做。
我随即用短信发给了当事领导,并写了文章公开回应。
真实才最有力量,不怕传播和质疑,谎言则最怕被公开,况且他编造的这个“新闻事故”涉及到他的上级,即便他自以为是“舆情分析高手”,成为舆情主角后一样慌了神,四处找人“灭火”。
通过长期跟媒体打交道官员的培训,提高其他官员的媒介素养,是个正经事,但讲课显然不能靠捏造一些恶意攻击记者的假信息来支撑。
低估记者的专业能力
还有一种人觉得媒体好忽悠,常常带着笑脸编瞎话试图糊弄人,这种人也很容易被怼。
3年前,我去北方某市采访,约好了当地一个市委书记面访。赶到当地后。先见到了当地的外宣办主任。眼看着过了与市委书记约定的时间,该主任突然告诉我,书记没空,采访没法做了。
我担心主任不清楚情况,明确告诉他,跟书记约好的。他还是很肯定地说,书记没空。
为了这个约好的采访,当天我赶高铁长途奔袭到当地,一天没吃饭,十分辛苦,于是我再次请该主任去了解沟通一下。
该主任出去了一会儿,回来后告诉我,有副省长来调研,书记要陪,实在是没时间。
我正好认识这个副省长。听他这么一说,我掏出手机给该副省长打电话,问他是否在当地。副省长在电话里告诉我,上午确实在,但已经回到了省城。
挂了电话,我对主任说,副省长说他已经回省里了,麻烦你再去沟通一下吧。该主任随即起身出去了,不一会儿回来告诉我,市委书记抽出了时间,在市委一楼会议室等我。
媒体有时就是个扩音器,一旦启动,你做得好的可以让很多人知道,你做得不好的也可以让很多人知道。政府官员想要在公众面前树立基本的公信力,信守对媒体的承诺很重要。答应好的事情不要轻易毁诺,有难处就开诚布公说清楚,别过于低估记者的专业能力。
经常与媒体打交道的官员,若能不逞凶斗狠、不油滑、不故意抹黑、少说假话,就能大为降低自己被媒體怼到墙角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