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进击的无人机
2018-05-28雪千寻
雪千寻
About Film
2018年农历狗年春节期间上映的国产影片《红海行动》,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遥远的东非海域,中国海军护航舰队下属的蛟龙突击队的队员们,从海盗手中拯救了一艘商船。而在法国,一位法籍华人女记者在追查恐怖组织扎卡信息以揭露其阴谋的过程中,从一次汽车爆炸中侥幸逃脱。这时,位于红海之滨的北非国家伊维亚的内战升级,将上述人物原本并无交集的命运交织在了一起。蛟龙突击队在纷飞的战火中,拯救被困中国驻伊维亚使馆人员及中资机构工作人员。但在之后进一步救援一名中国女性工作人员的过程中,意外地从那名女记者处得知了恐怖组织扎卡企图染指核材料“黄饼”的消息。之后,经过了反伏击、解救人質和“黄饼”争夺三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蛟龙突击队终于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当然,胜利的代价是不菲的,突击队员们付出的是汗水、鲜血乃至生命。
Real Story
《红海行动》这部电影,虽然故事是在一个虚构的国度伊维亚发生的撤侨和反恐行动,但其内容是以一些现实案例为基础演绎出来的。在影片中,也充分展示了包括大量国产武器在内的真实军事装备。事实上,近年来国产武器的技术水平发展迅速,影片里多数国产武器其实就是真实的我国现役武器,比如中国海军“临沂”号护卫舰上的各类舰炮就在片中有精彩的表现。不过,真实世界中的军用无人机,却和这部影片中的无人机略有差距。
在《红海行动》中,先后出现了两种无人机。一是在恐怖组织扎卡对蛟龙突击队所搭乘的政府军车队进行伏击时,突击队员使用的迷你型自爆无人机,二是从“临沂”号护卫舰上起飞的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无人机用于自爆攻击并非难事,而从护卫舰上发射较大的无人机也不是不可实现,但是《红海行动》中的这两种无人机目前依旧存在着一些现实制约因素而难以很快成为现实。
我们首先来看迷你型自爆无人机。实际上,自爆无人机的情节设计并非毫无根据,从广义角度上来看,所有的飞航式导弹,都可以说是自爆无人机。即便是狭义上有人遥控的自爆无人机,最近几年也日渐增多,甚至有了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巡飞弹”。真正制约迷你型自爆无人机发展的因素,其实是这“迷你”的要求。在影片中,突击队员是单手将无人机摆放在地面上,这意味着该迷你型无人机的体积远小于目前常见的民用航拍无人机。而该型自爆无人机还具有拍摄图像并回传的功能,这就进一步意味着没有多少空间和载重可以留给战斗部。从影片中看,该型自爆无人机的战斗部威力足以压制一个迫击炮阵地而迫使其全员转入隐蔽状态。可以说,要达到影片中所展示的那种作战效能,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有差距。
再来看一看“临沂”号护卫舰的舰载无人机。这架使用涡喷发动机的无人机动力强劲,能高速飞向战区,可谓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虽然它由于天气原因最终坠毁,但在坠毁前摧毁了恐怖分子的坦克,为突击队员们拯救人质之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其实此类无人机的存在也并非什么秘密,那这里究竟有什么超现实的地方呢?关键就在“舰载”上。此类大型无人机,价格昂贵,并非属于一次性的消耗品,因此,使用之后都是要进行回收的。目前在水面战斗舰艇(不包括航母等专用载机舰艇)上进行回收的固定翼无人机,降落时基本上都依赖于阻拦网,因此多使用螺旋桨动力。而使用涡喷发动机的无人机由于飞行速度较快,如果要完全依赖阻拦网降落,在目前情况下,即便能够收住,也会造成机体严重损伤。
那么为什么在银幕上我们还会看到这样两款和现实略有出入的无人机呢?抛开电影作品本身追求一定视觉效果的因素,这两款无人机的问题,其实也是目前航空界正期待解决的问题。
有关迷你型自爆无人机有效载荷的问题,目前业界正以更加紧凑的动力和能源为方向努力推进。虽然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爆无人机都还做不到那么小,但是随着相关基础学科在该领域的进步,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体型更小、威力更大的迷你型自爆无人机的出现。而在大型高速舰载无人机的研制上,随着矢量推进技术的廉价化和普及化,在有限空间内着舰的难题也将得到化解。
如果再大胆地做一些预测,那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前只在科幻电影中才会出现的自主无人机(实质上就是会飞的机器人),必将登上人类战争史的舞台。不过,反过来说,任何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质上都是以人类自身的智慧为基础。未来的军用自主无人机到底会对人类发展起到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还要看为它们编程的人,到底是为了一己之私,还是为了全世界人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