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焕的藏戏人生
2018-05-28陈琳
陈琳
黄文焕:1931——2008年,北京市人。1948年起,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师从季羡林、于道泉教授。1951年,随中国科学院科考队语言文艺组进藏。在高原生活、工作35年,曾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西藏藏剧团、西藏革命展览馆、西藏社会科学院等工作和学习。他在学术成就表现在西藏的宗教、文化、艺术、藏学等领域,他的名字被辑录在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录》,在藏学界享有崇高威望。
自2010年始,每年夏天,我都为文学创作去拉萨“采风”,多次听彭措青绕等藏族朋友提及黄文焕的名字。
2016年初春,在成都洗面桥横街西藏办事处,初识黄文焕的爱人宋惠玲,才有了今天的故事。
1951年以前,以家族成员维系的藏戏的艺人,大部分居无定所,游走在大街小巷,露天广场圈地演唱,卖艺为生。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原“觉木隆”藏戏班子的基础上,组建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担负起传承和发展藏戏的任务。
1959年,民主改革后成立的西藏藏剧团,在保持藏戏原有的广场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对藏戏进行了剧场、舞台艺术方面的实践与创新,使古老的藏戏逐步从广场戏走上现代舞台,部分面具被面部化妆替代,加入了舞台美术手段和灯光布景的效果,开始使用管弦乐伴奏。同时对旧式的唱腔和音乐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使得藏戏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实现了旧藏戏走向新生的飞跃。
特别是1970年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传统藏戏的传承和发展。藏戏的机构原先附属于西藏歌舞剧团,后单独分设出来,直属自治区文化厅领导。办公地址也搬迁至城关区幸福路木鲁寺院内,与话剧团合署办公。藏戏的民间艺人享受国家相关标准的福利待遇等等。
说到丈夫黄文焕2008年的突然离世,宋惠玲至今不能释懷:1959年,黄文焕从西藏歌舞团抽调筹备西藏藏剧团,先后任西藏藏戏团副团长、党支部书记。他的古藏文水平造诣很深,藏语会话能力很强,所以,与藏戏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前后用了几年的时间,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执笔改编了《朗萨雯波》《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十余部传统藏戏,并在拉萨公演。
特别是传统藏戏《诺桑王子》搬上舞台公演后,受到藏族百姓的欢迎。为了把藏戏推广到民间,能够让更多的百姓看得起戏。藏戏团把一张票的价格定为一斤糌粑面的价格,非常地实惠亲民。每逢演出时,万人空巷,剧场内外来看戏的观众摩肩接踵。在北京、拉萨等地公演后,社会影响也很大,享誉海内外。
改编《诺萨王子》的手稿和获奖证书在“文化大革命”中已经遗失,很可惜。
黄文焕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使传统藏戏走向新生的亲历和见证人,曾与“觉木隆”扎西等老艺人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很多藏族朋友至今怀念他。
这组神态各异的“觉木隆”藏戏艺人的老照片,是黄文焕生前珍藏的,至今已有70年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