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定位、协同与合力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战略实施
2018-05-28网信军民融合战略论坛特聘研究员张松海
◎《网信军民融合》战略论坛特聘研究员 张松海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将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纵观历史,展望未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党、强国、强军,离不开网络空间的承载和助力。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深刻洞察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历史性、全局性、颠覆性影响,着眼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发展道路,作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从统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任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到“五个要”和“六个加快”的总体要求与方法论,已经形成体系完备、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延续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实际、拥抱变革、勇于革命的科学内涵和优良底色,承载了我们党长期以来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强国惠民的伟大实践和重要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网络强国战略又一次进行部署,同时多处提及互联网的融合、拉动、加速作用,再次凸显了网络强国战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意义。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战略实施,我们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从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中汲取智慧,深刻认识新时代、新机遇、新要求,认真研究战略实施的规律性问题,准确把握网络强国战略的定位之高、视野之宽、情怀之深,聚焦网络强国的战略定位、战略协同和战略合力三个问题,按照“认清目标—梳理资源—转化能力”的范式,积极推进战略实施,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力量。
一、定位高远,助力伟大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
(一)网络强国战略将有力助推伟大社会革命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稿)中认为,产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对于社会革命具有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次产业革命的共同特点,其中包括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可以说,产业革命通过对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影响,推动了社会革命的进程。与历次产业革命相比,当前正在开展的信息革命,迭代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对社会结构体系的影响更加深远。信息革命源自传播媒介技术创新,目前正处于改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初级阶段,对于社会阶层、社会关系、社会治理模式的影响方显端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和继续,要充分考量、提前应对信息革命带来的变化。因此我们把握网络强国战略的定位,不能将其局限于单一领域,而要认识到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辩证关系,以深远的战略眼光、高超的政治智慧,站在历史和国际的高度,为提前应对信息革命而提出的大战略、大布局。网络强国战略横跨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领域,以促进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为开端,最终将落脚于构建信息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化国家治理能力,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推向深入。
(二)网络强国战略将有力助推党的自我革命
历史表明,政党的发展壮大,取决于能否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下成功推进社会革命,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审时度势,顺应潮流,推进自我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以信息革命为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将面对更加复杂、更多未知的挑战和风险,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对党的自我革命的影响,积极拥抱变化,不断自我提高。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网络强国与党的建设之间的紧密联系。网络强国战略应当站在党的自我革命的高度,致力于运用互联网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具体来说,网络强国战略应当探索、解决以下问题:如何应对新社会阶层涌现、利益诉求多元化的现状,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扩大党内民主,继续保持高效的领导制度和组织机制;如何依靠互联网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塑造新的民意表达渠道,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如何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条件下,牢牢守住思想防线,打赢网上意识形态斗争,用先进的文化凝聚全体人民。总之,网络强国战略应当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思想、理论、技术和平台基础,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
二、有效协同,实现战略效益最大化
(一)网络强国战略应当实现体系化的战略协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战略问题,积极进行战略布局,形成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区域、领域、行业性战略为组成的国家战略体系。战略是统筹运用资源、实现战略目标的艺术。国家战略体系中的各个战略,要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统一谋划、资源共享、综合应用,实现战略共振和效益最大化。随着信息化发展,互联网将成为支撑社会运转的关键底层基础设施,真正实现“无人不网”、“无处不网”,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更加“牵一发而动全身”。与之相适应,网络强国战略本身也应当是横跨安全和发展两大体系,综合经济、科技、军事、社会、外交的综合性国家战略。因此在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中,必须打破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区域性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脱贫攻坚战略等领域性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交通强国战略等行业性战略相互补充、相互交融,实现要素、资源、人才、政策的融合发展、协调推进。
(二)网络强国战略应当实现统筹高效的部门协同
战略的统筹推进,强化顶层设计是关键。针对过去互联网领域“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的问题,中央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协调,成效显著。但同时也要看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涉及多个领域,逐步在改变工业革命时期的传统领域和行业划分方法,形成一个重新整合、高度复杂的“巨系统”。网络强国战略实施要从全局和整体谋划,在顶层设计的决策和执行效率上再下功夫,进一步强化战略引领,打破部门利益的藩篱,构建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的管理和运行体制,不断提高法治化水平,推动技术与管理标准建设,实现与各领域、各行业的融合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应当保持开放心态,取长补短,借鉴其他国家的协同组织管理模式和经验。例如参考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经验,通过建立跨部门协调委员会和临时性跨部门工作小组的方式促进部门合作,通过“多种方案论证—分层方案筛选”的决策模式提高决策科学性,通过建立专门的行动协调委员会提高政策实施效率等。另一方面应当因时而动,时刻关注将最新技术引入到管理和运行体制中来。例如钱学森先生曾运用整体观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提出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专家体系及计算机工具体系综合,建立总体设计部,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技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社会领域复杂决策提供依据。在云计算、大数据、算法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钱老的构想依然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三、汇聚合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网络强国战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使命情怀
战略的核心是维护利益。资产阶级政党由于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国家战略往往服务于部分利益集团,当不同利益集团分化时,战略的延续性和有效性会受到制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也体现了领袖深厚的爱民情怀、为民的政治立场。网络强国战略始终以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增进人民福祉为使命,一方面将促进网络与现实社会协调发展、向强国惠民稳步前进作为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解决全球性网络治理困境提供中国方案,为开创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助力。这是服务于中国和世界人民、得到国内外民众普遍拥护的大战略。这一战略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战略较之于资本主义国家大战略的先进性。在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中,既要防止战略整体利益在决策过程中被部门利益所切割,也要避免在实践过程中被经济、政治利益群体所绑架,时时审视,永远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战略的定盘星和度量衡。
(二)网络强国战略应当汇聚各方合力
得道多助,战略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信息革命方兴未艾,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能否坚持走群众路线,虚心听取意见,调动各方面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贡献于战略、受惠于战略,这不仅是战略实施的根本动力,也是战略效果评估的重要标准。具体来说,首先,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是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的前提。其次,针对美国将网络安全和核威慑捆绑升级的最新趋势,以及网络恐怖主义发展的态势,网络强国与军民融合两大战略应当协同推进,将打造对等的网络战略威慑能力、提升网络安全防御能力作为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的重点。再次,经济和科技实力相辅相成,是战略实力的核心。推动网络技术创新,带动数字经济产业的崛起,营造有序竞争、开放共享、生机蓬勃的市场环境,是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的关键。最后,创新人才是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的保障,智库、社会组织、个人都应当发挥重要的价值。通过制度安排,统筹起各方力量,形成源源不断、重点突出、分工有序、合作共赢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网络强国战略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