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项目驱动式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2018-05-28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张龙信
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文 鸿 张龙信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为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向“以培养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转型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目前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遵照传统教学模式。而行业中真正具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非常紧缺,尤其是能够在企业从事实际项目研发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计算机专业如何更好地培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以适应信息行业的发展要求是创新创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国外高校普遍推行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在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阶段引入企业应用创新项目以驱动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以企业的应用创新项目为载体,通过校企项目合作研发、协同培养应用创新能力的方式,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将是地方高校实施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1 构建项目驱动的“三阶段”协同培养模式
以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校企协同项目驱动为手段,构建“项目工程实践—项目应用创新—项目技术创业”的三阶段协同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驱动的三阶段协同培养模式
1.1 项目工程实践技能训练阶段
项目工程实践阶段以项目训练为主体,培养学生具备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开发技能。建立以分类项目群为单位的系统化项目设计,实现项目的目标化、案例化、工程化。围绕项目案例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已有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工程实践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适当调整课程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强调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贯通,形成学科知识点与工程实践技能的完整体系。该阶段以本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主,通过工程实践验证学科基础理论,深化工程能力与知识理解,为下一阶段的项目应用创新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1.2 项目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阶段
项目应用创新阶段以创新性地解决校企合作项目的技术难题为目标。以创新性的校企合作项目作为驱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创新思维方法。建立应用创新项目的校企导师组制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各类创新能力拓展项目等,从而使学生接受全面、严格、系统的应用创新训练。在此阶段,可充分依托多种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实践基地和创新性计划项目,组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网络通信等具体应用创新项目的研发。在校企导师组的指导下,通过组建团队协作研发、技术攻关等方式创新性地解决各种应用创新项目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升学生的项目应用创新能力。
1.3 项目技术创业素质提升阶段
项目技术创业阶段以提出的项目创新技术为载体,实施项目新技术的推广以及产业化。通过组建创业团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互联网+”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策划商业运作、注册技术公司等多种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创业素质。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团队协作、组织管理、人际交流和群体沟通等创业素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了解行业的市场需求、熟悉计算机企业的基本管理和运作模式,掌握标准的职业行业规范,从而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这个阶段是前述两个阶段的升华,也是对上述两个阶段培养效果的检验。
2 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专题研究→项目实施”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结合高校与信息企业所具备的教学特色,构建信息类学生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基础库的技能培养、具有CDIO工程理念的专题研究、创新创业的工程项目设计与实施,如图2所示。
图2 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库由计算机类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软硬件专业知识组成。在专业基础库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而设计为若干专题,从而建立专题模块库。以校企合作项目为纽带,采用“项目+专题”课题模式带动计算机类核心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重点分析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CDIO工程理念和工程项目,以工程项目带动相关的课程学习。围绕项目应用领域及所涉及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工程项目进行分解多个子项目,对每一个子项目做专题研究和讨论,最后完成整个工程项目。
按照“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知识积累-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人才培养路径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为达到工程创新实践与创业能力培养目标,需系统规划和整合现有课程,重组课程体系的各构成要素,使课程体系明确指向要达成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组建内容紧密耦合且关联度高的课程群,按照课程衔接度和工程开发技能组织教学任务。以大型工程项目为主线,将工程案例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在课程教学融入工程化理念。
3 建立动态、可扩展的创新创业项目库与多层次校企协同管理平台
依托本区域的信息产业群,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和区域信息产业的耦合机制,建立动态、可扩展、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库和校企协同管理平台。基于各类学科平台,构建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和创新竞赛项目等相互融合促进的创新创业项目库。在大数据处理、嵌入式系统应用、移动互联网开发等方面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库提供材料和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校企协同功能,并通过产学研结合和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投放等多种方式,突出加强创新创业项目平台和开放机制建设。
利用云计算技术为师生提供定制化的项目资源和校企协同管理手段。基于项目管理平台,对各类项目进行在线管理、进度跟踪、人员任务协调,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指导并及时评价监控项目质量,从而保证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的规范化。在校企协同培养的各个阶段,构建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创新创业的全过程集成教育和协同管理。
4 结束语
通过构建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协同培养模式,形成融专业知识、实验实践、创新训练和创业实践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让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不仅能推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体系向更深层次发展,更能为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
[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76-81.
[2]张倩,张铁君,曹海英.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80-81.
[3]李飞标,徐志玲.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34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