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内部控制五要素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2018-05-28赵栓文周婉茹
赵栓文,周婉茹
(1.西安财经学院 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 陕西 西安 710100;2.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38)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一跃步入世界前列,“四个全面”发展策略的制定、“一带一路”共同繁荣倡议的提出,使得我国正式步入东南亚地区领军者行列,对我国经济现状和经济制度的研究也随之繁荣起来。毫无疑问,与企业相适应并且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我国部分中央企业连续爆出一系列由内部控制缺陷引起的贪污腐败事件,使得国家经济受到很大的损失。这些丑闻的连续出现切实说明我国中央企业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
央企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领军力量,我国多年来一直促进央企进行体制改革,祛除传统国有企业的弊病,完善管理结构以及内部控制机制,获得不菲的成果,企业绩效普遍提升。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企业需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彻底改革,保证产品和服务供给端的质量。此次改革政策是我国企业由大上升为强的跃进,标志着我国企业开始一次由外而内的全面改变。此次改革以央企为出发点,强调指出中央企业要在结构调整和重组中,不断提高资源配置和创新能力,提升央企发展质量和效益,使央企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研究央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又因为内部控制制度改革的成本较大,企业的改革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全面改革,因此内部控制要素的重要性程度就直接决定了改革的实施步骤,而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重要性程度的判断成为内部控制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出发点,对内部控制五个要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研究其五要素对企业绩效影响的重要性程度,以便于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能够快速提高效率,加快内部控制体系改革进程。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不断完善,探讨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也成为我国学者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在两者之间的联系方面的研究中,由于选择的衡量指标的差异性,从内部控制要素的角度来设立指标的研究主要有:林钟高等探讨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价值之间的联系[1]。其中,内部控制评价指数是依据COSO框架中的内部控制五要素设置的,结果显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企业绩效呈正相关[1]。程晓陵、王怀明不仅探讨了内部控制水平对企业绩效正向的作用,还探究企业绩效的高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否也存在推动作用。结果发现,高层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和股东大会中股东到场人数都是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而较好的绩效又能够促使专门的审计部门完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最后对比国有控股与其他公司之间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差别,发现国有控股企业往往高于其他相关企业[2]。章铁生、林钟高、秦娜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一步证明内部控制五要素与财务舞弊现象的正相关性,并且验证了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对财务舞弊的相关性相对更大[3]。王萍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并把内部控制分为五个方面分别衡量其与企业绩效的联系[4]。朱传宝、孔涵从内部控制整体及其五要素出发,分析两者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结果证明,内部控制五要素和其整体有效性分别和企业绩效呈现正相关[5]。王海峰等同样探讨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然而其文章中的内部控制选取传统五要素来进行评估,企业绩效的衡量采用多个绩效指标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到一个衡量指标,根据所创建的模型得出二者呈现正相关性结论[6]。
有些学者从信息披露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如,黄新建、刘星选取上市企业中的制造业为调查对象,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了上述两者之间的联系。研究证明,信息披露全面的企业往往会有更好的企业绩效[7]。杨清香、俞麟、宋丽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股票价格的内在联系,选取我国上市企业为分析的基础样本。研究结果证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另外股票的价值与其披露的程度呈现正相关性[8]。徐姣、何凤平、孙倩认为,法人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不相关,说明企业法人及管理层并未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造成影响[9]。
综上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有相关性,各个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也决定着内部控制制度在设立时的决策问题。但是没有学者研究各个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因此本文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研究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大小,这将为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提供参考。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央企的相关数据来源主要是通过国泰安数据库、国资委网站(http://www.sasac.gov.cn)、巨潮资讯网收集整理,内部控制有效性和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数据主要来自于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根据上述数据库得到本文中需要的数据并利用Excel2007对数据进行筛选整理,最后利用SPSS 20.0完成实证部分的分析。
本文选取2012—2015年沪深市A股、国资委实际控股的央企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央企内部控制五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考虑到公司的实际情况,为了使研究结论更符合实际,对数据进行了筛选:首先,根据样本选取原则应选择正常经营的企业,因此本文剔除了被*ST、ST、SST的公司;其次,剔除金融保险类行业的相关数据;最后,本文还剔除数据缺失的个别样本数据。通过整理最终得到2012—2015年四年,总共903个符合条件的样本数据。
通过分析国资委实际控股的中央企业上市公司2012—2015年的相关数据和资料,根据国资委要求央企从2010年起用EVA指标来代替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对中央企业进行绩效考评。因此,本文根据EVA的计算公式得出数值,并进行绝对化分析得到EVA率来评价中央企业的绩效,结合内部控制五要素指数,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内部控制五要素对央企绩效的影响程度。
(二)研究变量
1.内部控制五要素变量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给予很高的重视,而内部控制量化又是一个研究难题。近些年,我国部分学者试图从内部控制缺陷或者目标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衡量其有效性,但是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普遍存在遗漏或者隐瞒披露的现象,又由于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基于内部控制缺陷或者目标的评价指数可能不能较为有效地反映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本文选用由迪博公司根据其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10多年的实践经验自行研发设计的基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指标体系。
本文从该指标中获得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得分,作为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衡量指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内部控制五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具体的计算衡量方法如下:该指标是以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作为一级指标,分别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总共包括31个二级指标。其中,“内部环境”包括7个二级指标;风险评估包括4个二级指标;“控制活动”包括8个二级指标;“信息与沟通”包括5个二级指标;“内部监督”包括7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根据指标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不同,将指标分为正向维度指标和负向维度指标。正向维度指标主要是指能够对内部控制起到正向作用的指标。例如,公司披露了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负向维度指标是指对内部控制起到负向作用的指标。例如,高管的决策出现违规现象。
(2)将正向指标分为虚拟变量和连续性变量,分别用[0,1]和[0-1]来表示。
在虚拟变量中,如果公司披露了该指标的内容,Itemi用1来表示,如果没有披露,Itemi用0来表示,即公式(1):
(1)
在连续变量中,先将Itemi表示的项目相对应的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并且划分为100组,每个组命名为Groupij,然后根据公式(2)进行赋值,即:
Itemi=Groupij×0.01
(2)
(3)根据虚拟变量和连续变量的得分,计算出每个一级指标的正向得分。如果企业发生负向维度的情况,再根据相应的权重Pk扣减,得出一级要素的得分,即:
Elementk=(∑Itemi)×(1-Pk) (k=1~5)
(3)
其中,Element1为内部环境的得分,Element2为风险评估的得分,Element3为控制活动的得分,Element4为信息与沟通的得分,Element5为内部监督的得分。内部控制五要素指数和内部控制指数的数据来源于迪博数据库。
2.企业绩效变量
2010年,国资委提出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评价指标,表明中央企业绩效评价已经从传统的资产规模和利润转移到了以EVA为向导的价值创造能力上来了。经济增加值(EVA)是根据“剩余收益”的概念提出的,是企业资本收益减去股权成本和其他资本成本之后的企业所创造的价值,EVA不仅考虑企业产生的会计利润,还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衡量企业的经济利润,直接反映了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也就是说,在扣除资本成本之后,企业总利润还有剩余,就说明企业绩效增加了,提高了企业价值。
表1 内部控制指数指标体系
央企对于EVA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是一种考核或激励机制,更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价值目标,而根据内部控制的定义可知,内部控制是为了完成企业目标而制定,是对企业内部的约束、激励、管理等一些因素组成的控制系统。它是以提升企业价值、增加企业绩效为目标,因此对于中央企业来说以EVA作为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施相辅相成,二者的存在均是为了达到企业目标。EVA的评价指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核心目标,而内部控制则作为一种控制体制来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企业目标,因此本文选择EVA作为央企绩效的衡量指标,探讨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哪种要素对央企绩效的影响作用更大,其计算公式是: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
平均资本成本率
(4)
其中,根据国家规定所得税率为25%,央企平均资本成本率为5.5%。
最后,为了使实证模型在量纲上保持一致,本文对经济增加值的数值进行转换,通过进一步的计算得到EVA率的衡量指标,即经济增加值/总资产,这样保证了模型更加具有说服力。
3.控制变量的选取
根据前文的介绍已经确定了解释变量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内部控制五要素指标和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通过构建模型来探究其之间的关系。另外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保证实证结果的客观准确,在模型中加入相关的控制变量,使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业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规模经济的影响,企业规模越大根基越稳定,在面临小的风险时其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会更强一些,更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因此本文选择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用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会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保证企业效率的提高付出更多的努力。
(2)资产负债率。是通过计算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来判断企业的债务能力,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则代表企业的债务过重,偿债能力较低并且相应的财务风险会比较高。因此,预计资产负债率越高,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越大,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3)营业收入增长率。是衡量营业收入今年相对于去年的增长情况,说明了企业在经营业绩上的提高,也是衡量企业成长性的重要指标。企业的成长能力越强,说明企业的发展速度越快,越能够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以上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三)研究模型
本文的实证研究采用实证模型来分析检验内部控制有效性、五要素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将企业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内部控制有效性及五要素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如下线性模型:
Y=β0+β1iX1i+β2X2+β3X3+β4X4+ε(i=1~5)
(5)
表2 变量定义表
四、统计检验结果
(一)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本文利用SPSS20.0软件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结果分析各变量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及标准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表
由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总样本量为903个,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内部环境的最大值是20,平均值为8.547,标准差为4.096。风险评估的最大值为10.25,平均值为5.370,标准差为2.518。控制活动的最大值为13.23,平均值为7.449,标准差为2.886。信息与沟通的最大值为5.00,平均值为1.978,标准差为1.181。内部监督的最大值为15.38,平均值为10.799,标准差为4.372。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最小值都为0。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内部环境的最大值是最高的,而信息与沟通是最低的;从平均值来看内部监督的均值最高,信息与沟通仍是最低;从标准差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标准差都相对较大,其中有四个要素的标准差都超过了2,另一个的数值也接近于2,可以看出央企内部控制五要素之间的有效性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的,这也使本文的研究更加有意义。
从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来看,EVA率的最大值是0.259,最小值是-3.162,平均值为-0.007,标准差为0.137,可以看出不同企业之间企业绩效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从三个控制变量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营业收入增长率是衡量企业成长性的指标,它的最大值为7.161,最小值为-0.561,平均值为0.108,标准差为0.507,说明样本企业所处的增长周期不同;企业规模(总资产的自然对数)的最大值为28.509,最小值为19.541,平均值为23.097,标准差为1.692,样本企业中规模大小存在差异;资产负债率的最大值为1.280,最小值为0.059,平均值为0.535,标准差为0.209,可以看出中央企业整体的资产负债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控制变量的选取表现出了样本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控制变量的选取具有研究意义。
(二)内部控制五要素对企业绩效影响程度检验
1.内部控制五要素的相关性检验
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准确性,在回归分析之前先对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判断变量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然后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五个解释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内部控制五要素的相关性检验表
注:**在0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4可以看出,这五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能得出内部环境和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都在0.01水平上呈现显著相关,说明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共线性。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
2.内部控制五要素的主成分分析
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处理,主要是要把存在共线性的原始变量用几个独立的综合指标来表示,并且得出其中影响最大的主成分。利用SPSS20.0软件对五个解释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先检验已知的变量是否满足分析的条件,通过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从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都证明了变量之间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KMO统计量达到了0.620>0.5,达到了主成分分析的要求;Bartlett检验的结果显示,P值为0.000<0.05,说明球形检验通过,数据基本呈现正态分布,因此适合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对原解释变量的主成分分析解释的总方差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主成分分析解释的总方差结果表 (单位:%)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本文选取了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作为解释变量,通过运用SPSS20.0软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在表6中显示了这5个指标的方差值和累积值,因此,这两个主成分是内部控制五要素的综合指标,在分析时对这两个主成分进行分析即可。将这两个主成分命名为F1、F2,再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到F1、F2在个变量上的载荷,通过计算得到主成分的数据,如表7所示。
表7 主成分的成分载荷矩阵表a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a表示已提取了2个成分。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接种量较高(10%~20%),乳酸菌发酵产品中蛋白含量变化不大,较低的接种量(3%~5%)的情况下,两种饲料表现出不同的结果。接种量的大小主要体现在菌种的起始分布密度上,随着起始分布密度的提高,乳酸菌生长速度加快,当起始分布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对乳酸菌的生长促进作用开始减弱,因为可用养分限制了微生物的大量生长,所以当接种量超过10%后所得产品的蛋白指标变化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对于552H,接种量3%时获得了相当高的蛋白含量及其增加率,这应与552H饲料中可利用组分主要为有机大分子以及微环境条件有关,当然,具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表8 各变量的主成分系数表
再将主成分系数分别乘以原始变量标准化之后的变量即为主成分的函数表达式,其中变量X已经是标准化之后的结果,结果如下:
F1=0.541×X11+0.547×X12+0.040×X13+0.336×X14+ 0.542×X15
F2=0.253×X11+0.334×X12+0.653×X13+0.551×X14+0.306×X15
3.内部控制五要素与企业绩效的主成分回归分析
利用生成的新的主成分F1、F2代表原始的解释变量内部控制五要素,并且以EVA率衡量企业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9、表10所示。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判断内部控制五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
由表9、表10可以看出,主成分分析产生的新解释变量F1、F2符合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但是在回归系数分析里主成分F1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已经在逐步回归里剔除,最后只有主成分F2来表示原解释变量,得到的回归方程用公式(6)表示:
表9 逐步回归模型整体拟合度分析表
表10 逐步回归模型分析的系数表a
a代表因变量: EVA率。
Y=-0.331+0.013F2-0.201X2+0.019X3+0.027X4
(6)
根据主成分分析F2函数表达式可以得到回归方程相对于原解释变量的最终结果用公式(7)、公式(8)表示:
Y=-0.331+0.013×(0.253X11+0.334X12+0.653X13+0.551X14+0.306X15)-
0.201X2+0.019X3+0.027X4
(7)
通过计算得出:
Y=-0.331+0.0033X11+0.0043X12+
0.0085X13+0.0072X14+0.0041X15-
0.201X2+0.019X3+0.027X4
(8)
表9中,逐步回归的第四次回归结果中F为25.451,P值为0.000,说明该模型符合我们的预期结果,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总体显著性较高,也就是说解释变量和因变量企业绩效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从五要素的回归系数来看,控制活动的系数要大于其他四个要素,也就是说,控制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是企业在改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应该重点考虑的要素;信息与沟通的回归系数仅次于控制活动,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低于控制活动,但是高于其他三个要素;风险评估和内部监督这两个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低于前两个并且这两个要素之间相差不大;相对来说内部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最小。
五、结 论
本文探讨了内部控制五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并且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五要素的排序,该结论的得出不仅衡量了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程度,还为各个行业企业的内部制度建立健全提供了依据。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通过加强影响较大要素的改革能够更加快速地促进制度体系的完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控制活动和信息与沟通相对于其他要素来说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大一些,这个结论与当前的经济形势相吻合,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保证企业合理规避风险的关键环节。信息与沟通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必须重视的一个因素,在大数据时代中,企业对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直接关乎企业的发展,高层管理者的决策以及公司职员的执行都离不开对信息的分析与理解。因此,央企乃至于其他企业,都应该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对控制活动和信息与沟通等要素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带动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建设。
[1] 林钟高,郑军,王书珍.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来自沪深两市A股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 2007(4):132-143.
[2] 程晓陵, 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 2008(4):110-111.
[3] 章铁生, 林钟高, 秦娜.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能否抑制财务舞弊的发生?[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1(4):39-45.
[4] 王萍. 浅析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17):52-53.
[5] 朱传宝, 孔涵.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深两市70家非周期上市公司的数据[J].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4(1):126-131.
[6] 王海峰, 赵宝柱. 内部控制披露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 2015(4):23-26.
[7] 黄新建, 刘星. 内部控制信息透明度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2006—2008年沪市制造业公司的经验证据[J].软科学, 2010(3):109-112.
[8] 杨清香, 俞麟, 宋丽.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研究——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 2012(1):123-130.
[9] 徐姣,何凤平,孙倩.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上市公司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6):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