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爷爷”当了45年深山“孩子王”

2018-05-28吴限

中国信用 2018年5期
关键词:孩子王住校生活费

◎文/本刊记者 吴限

侯增喜在给孩子们上数学课 新华社 发

在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西部的深山里,有一个村子叫上炉子沟村,村西的山坡上坐落着上炉子沟小学。一个小院,一个老师,一群孩子,不时传来的琅琅读书声,让整个村子都充满了生机。在这里坚守了45年,为山里的孩子带来知识和希望的人,叫侯增喜,他也是这里唯一的教师。从1973年至今,侯增喜从最初学生口中的“侯大哥”,到后来的“侯叔叔”再到现在的“侯爷爷”,一干就是45年。他说:“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

留在孩子们身边

“五六岁、七八岁的孩子,正是上学的年龄,却整天在街上跑着玩儿,连字也不认……”那还是1973 年,侯增喜记忆中村里孩子们的样子。那一年,侯增喜高中毕业,是村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高中生。本来早已找好了舒适工作的他,却选择了留下来,留在孩子身边,原因是——“孩子们不能不读书啊”。

侯增喜刚任教时,全村共有适龄儿童31人,但在开学的当天仅去了13人。面对这种情况,侯增喜就挨家挨户做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游说,辍学学生总算全部复了学。就这样怀着希望,他把孩子们一个个重新带回了校园,学生回来了,但是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校园环境呢?这个地方原来是生产队的破羊圈,四处漏风、经常漏雨。没有黑板,侯增喜就把一块木板用墨汁刷刷当黑板;没有桌子,他就把木板搭在土坯上当课桌,就这样,侯增喜当起了“孩子王”。

到了1975 年,他为建校舍的事找村里,但由于村里穷,没钱,最后是把村里山上的树锯了,卖了不到五千块钱,乡亲们出工,终于盖起了一所小学校。侯增喜又把家里仅有的1200块钱拿出来,买了31 套桌凳。教室有了,桌凳有了,他带上被卷、炊具就住校了。从那时起,他一直住校,直到现在。

走进校园,处处可以看出老师的用心。教室黑板上方,写着八个字“好学善玩,友爱上进”。活动室里,一张大桌子上,摆满了孩子们纸叠的传统花样繁多的袄裤、飞机、船。打开一个贴有“体育器材”字条的立柜,里面也都是孩子们手做的小作品:光毽子就有两种,一种是用农家常用的花布头手缝的,里面装着玉米籽;一种是把方便面袋剪成细长条,穿到作为底座的料瓶盖里——这样的手工制作融入了生活智慧和土地的气息。

40余年以校为家

村里一位叫侯建国的家长,他有一儿一女,侯增喜都教过。俩孩子年龄间隔2年,后来先后考上了大学。当时,因家里条件差,侯建国想只让一个孩子上。听说后,侯增喜说他:“因为这事儿你能把孩子耽搁喽?”于是他就时常给孩子生活费,断断续续一直4年到孩子毕业。侯增喜当了22年的民办教师,1996年转为正式教师。刚上班时,他每天挣一个工分,约合3毛钱,1980年每月挣32元,2006年每月才挣1000元。即使工资不高,他还经常替一些贫困生垫学费、生活费。实际上,至今连侯增喜自己也不记得,曾经为学生垫付过多少书本费、生活费。

在侯增喜宿舍的一个书桌抽屉里,一拉开,满满一抽屉药——多年的劳碌,他的身体已严重透支了,他患有胆结石、心脏病,一身病痛。而不管何时,对他来说,工作总是第一位的。如果把教出学生看作是种庄稼的话,那侯增喜年年都是丰收年。

多年来,这所学校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学区前茅,临城县也多次推广他的教学经验。他本人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2013年获得“邢台市最美教师”,更让他感到自豪的是他教过的学生中有34人考上大学,9人成了研究生,11人成了公务员,现在各行各业的都有,还有好些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风风雨雨40多年,不管社会怎么变,侯增喜一直未改初衷。他说,孩子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孩子们。只要孩子们快乐我就快乐。虽然清贫,但感觉幸福。妻子也说过:只要你把工作干好,我没怨言。曾经,有人劝他换个工作,他说,你现在让我去挣个金山,我也舍不得我这几十个孩子。

人生能有几个45年,而侯增喜却将他的45年全部奉献在了教育事业上,与这些孩子不离不弃。当年的侯增喜面对艰苦的条件,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守,用自己的光阴为自己的家乡奉献,为孩子们奉献,为自己的初心奉献。

猜你喜欢

孩子王住校生活费
编读往来
“三胎”风口吹不起孩子王
发愁
如何加强军队生活费监督管理
@大学生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费?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活费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叫我孩子王
梦游真可怕
实体店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