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功能认知的自行车旅游者类型及其体验差异分析

2018-05-28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1331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年6期
关键词:青海湖旅游者满意度

(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1331)

1 引言

从18世纪末至今,始于日常交通需求的自行车发明与改进已经超过200年的历史。从雏形改造到批量生产,再到面临汽车、摩托车等新型替代交通工具的冲击,自行车曾逐渐被边缘化。然而,随着山地自行车运动的发展、社会大众环保意识的普及和健康运动意识的增强,自行车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1],在欧美国家开始盛行并传到我国,成为旅游研究的话题之一。

随着自行车旅游现象的不断发展,1994年Antonakos定义了自行车旅游者对其旅游偏好进行了研究[2];1998年Simonsen、Jorgenson、Ritchie先后提出了“自行车旅游”的定义,为自行车旅游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起点[3,4]。张鹏杨等认为,自行车旅游是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以骑行为主要目的,并进行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种行为和过程[5]。目前,自行车旅游研究集中在三方面:①自行车旅游基础理论研究。闫杰、彭国强通过梳理自行车骑行与骑行的关系,分析了近代我国自行车骑行特征[6]。值得重视的是,多数研究者均从自行车旅游者的定义出发,尝试讨论和凝练自行车旅游的定义[2-4]。Lamont总结了Lumsdon、Pratte、Ritchie等人的自行车旅游者分类思路,将自行车旅游者分为独立的自行车旅游者、游憩型骑行者和赛事参与者3种类型,提出了自行车旅游的整体研究框架[7];Simonsen、Jorgenson也从自行车旅游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视角出发,通过对自行车旅游的特点、游客的旅游活动、自行车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程度和自行车旅游者带来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方面,提出了自行车旅游的研究框架[3]。②自行车旅游市场分析。包括旅游者的动机[8]、社会人口学(客源地、性别、年龄等)[9,10]、行为特征(骑行路线、距离、时间和团队规模等)[11-15]、设施需求(住宿、交通和其他服务设施等)[16-18]。随着旅游体验研究的兴起,骑行者旅游体验成为近期研究关注的话题。胡传东等利用网络游记,分析了骑行游客对川藏线风景道的旅游体验规律及其特点[19]。③自行车旅游供给及其影响分析。Simonsen、Jorgenson认为,自行车旅游供给可分为产品体验、产品组织、市场营销构架和分销渠道4方面[3]。邓冰等学者从上述4个方面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20]。产品开发与营销、改善道路条件与景观道路建设、优化配套设施等也是自行车旅游供给研究的重点内容。罗书成研究了杭州自行车服务点与休闲旅游点的耦合度,提出了优化和完善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形成城市自行车旅游廊道[21];王祥对我国自行车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政策、旅游宣传、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发展自行车旅游的对策[22]。

总体而言,前人研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深入理解自行车旅游现象,对促进自行车旅游实践的科学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与蓬勃发展的自行车旅游实践相比,理论研究仍显薄弱。邓冰等学者在国外研究综述中发现,1998—2013年仅能检索到42篇英文文献[20]。同时,国内研究仍停留在意义肯定层面的探索性研究阶段,原则性和策略性建议较多,实证研究欠缺。具体到自行车旅游者分类研究中,至少在两方面有待深化:首先,无论是英国国家自行车网络组织的两分法、Lamont的三分法或Faulks的四分法,都是基于经验观察、旅游者社会人口学和行为特征的概念性分类,其科学性和适用性未得到实证研究的验证。其次,基于市场细分的观点,不同类型骑行者对自行车旅游功能、需求及其满意度可能存在差异,但差异点和差异程度仍未得到定量分析。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以青海湖为案例地,通过K-means聚类、方差分析和期望差异分析等方法,分析自行车旅游者的类型和基于类型划分的体验差异,以期在进一步深化自行车旅游者类型研究的同时,为优化自行车旅游供给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思路

2.1 案例地概况

选择青海湖为本研究案例地,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从2002年开始举办的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已成为亚洲顶级自行车公路多日赛和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是继环法自行车赛、环意大利自行车赛、环西班牙自行车赛等职业巡回赛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公路自行车赛。此项赛事的高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骑行旅游者,促使青海湖成为全国最著名的自行车旅游地之一。二是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特色少数民族风情,以西海镇为骑行起点和终点,途经金沙湾、二郎剑、茶卡盐湖、鸟岛等景区、江西沟、黑马河、刚察等主要休憩点,已形成环青海湖约360km的成熟骑行线路,因此青海湖自行车旅游具有较好的典型性。

2.2 数据收集方法

问卷设计分为两阶段:首先,2017年7—8月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环湖骑行体验,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实地调研了解青海湖自行车旅游的发展概况。其次,以Ritchie、Faulks等人的研究及其问卷为基础[4,16],设计调查问卷。以亲身骑行经历为筛选条件,通过网络调查法向青海湖骑行俱乐部的经营者、俱乐部成员、青海湖骑行QQ群、微信群、骑行驴友等环青海湖骑行旅游者发放问卷,共收回问卷220份,有效问卷215份,有效率为97.7%。

图1 研究区位置

问卷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包括自行车旅游功能认知、旅游供给要素的期望和感知实绩。其中,功能认知分为传统的交通代步功能、休闲健身功能、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功能等11项,旅游供给要素分为旅游目的地自然风景风貌、交通道路条件、自行车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12项。上述调查项均采用5分值量表,1代表非常不重要/非常不满意、2代表不重要/不满意、3代表一般、4代表重要/满意、5代表非常重要/非常满意。通过信度与效度检验(表1),问卷的三部分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7以上,KMO(Kaiser-Meyer-Olkin)系数均大于0.6,说明问卷设计较合理,样本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效度。

表1 信度与效度检验

2.3 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分为三个阶段:①基于骑行者对自行车旅游的功能认知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基于功能认知的骑行者类型细分模式;②基于上述类型划分,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骑行者对自行车旅游供给要素的期望差异;③通过期望差异模型,即期望与感知实绩的得分及其得分差值[23],结合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探讨不同类型骑行者的满意度水平和对旅游供给要素的认知差异。

3 结果分析

3.1 青海湖自行车旅游者基本特征

调查显示(表2),青海湖自行车旅游者以男性为主占71.2%,女性占28.8%,男女人数比例相差近2.5倍;年龄主要集中在19—40岁之间,青壮年占比高达91.6%;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83.7%;职业类别主要以学生和公司职员为主,占比为66.9%;从收入水平看,月收入3000元以上人群占比达66.1%;从旅游者居住地看,省外旅游者高达96.3%。总体而言,调查样本呈现出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体、高等学历旅游者占比高、学生与公司中高收入的外地旅游者为主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上述特征与张彭杨针对环滇池自行车旅游者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8],从侧面表明本次调查的样本结构较合理,能代表青海湖骑行旅游者的基本特征。

表2 青海湖自行车旅游者基本特征

3.2 基于功能认知的自行车旅游者类型

自行车功能认知的整体分析:调查发现(表3),对自行车旅游者而言,自行车的交通功能属性已退化,让位于与户外骑行紧密相关的旅游功能属性。从指标数据看,交通代步(3.74)、长途旅行(3.67)和缓解交通压力(3.53)等交通功能均值排名最后。相比之下,亲近自然(4.73)、放松身心(4.66)、低碳环保(4.65)等排名靠前;从方差数值看出,旅游功能属性体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亲近自然(0.21)、放松身心(0.31)、低碳环保(0.29)等的方差值远低于交通代步(0.55)、长途旅行(0.75)和缓解交通压力(0.76),表明受访者对自行车的传统交通功能认知出现分歧的同时,倾向于认同其新兴的旅游功能。寻求刺激不是自行车旅游者的重要功能诉求,均值排名倒数第三(3.71)。

表3 自行车功能认知

基于功能认知的旅游者聚类分析:为探讨旅游者的自行车功能认知是否存在群体性差异,运用SPSS19.0软件中的K-Means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自行车旅游者对自行车功能的认知差异,分为两种类型:自行车旅游“爱好者”(60人)和自行车旅游“体验者”(155人)。方差分析(表4)发现,除长途旅行与缓解交通压力两项功能外,两种类型的自行车旅游者对其余自行车功能的认知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比较9项存在显著性差异的自行车功能认知均值(图2)发现:①从均值看,自行车旅游爱好者对自行车总体功能的认知明显低于自行车旅游体验者,“体验者”比“爱好者”具有更高的功能认同度。②从自行车功能看,“爱好者”对锻炼身体与磨练意志功能的认可度最高,“体验者”更偏向于亲近自然。前人关于骑行体验的研究表明,自行车旅游者看重骑行过程[19]。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骑行过程与周边人文和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乃至融合。相比之下,锻炼身体并非骑行所独有的功能,也就不能成为“体验者”最看重的功能。③两类旅游者对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低碳环保功能的认可度都高,对寻求刺激和交通代步功能的认可度较低,进一步表明自行车旅游者对自行车旅游功能的青睐已超越传统交通代步功能,自行车旅游是集多功能属性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形式。

表4 方差分析

3.3 青海湖自行车旅游者期望差异模型

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一步验证两类自行车旅游者是否存在旅游过程的期望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两类自行车旅游者对青海湖各项旅游要素期望的均值差异,除景区景点(0.079)、娱乐活动(0.212)和旅游纪念品(0.684)以外,其他均小于0.05,说明除上述三项指标以外,两类人群对其余旅游要素的期望存在显著差异。

表5 单因素方差分析

注:*表示在95%置信度上显著相关(p<0.05)。

图2 两类旅游者的自行车功能认知差异比较

自行车旅游者满意度差异分析:通过均值与方差比较分析(表6、表7)发现,两种类型自行车旅游者对不同旅游要素的满意度存在差异。自行车旅游爱好者对骑行安全保障的期望最高,风景风貌、交通条件等旅游要素次之,风景风貌的感知实绩最高,道路质量、交通条件等旅游要素次之;自行车旅游体验者对目的地风景风貌的期望与感知实绩最高,骑行安全保障、空气质量等旅游要素次之。从感知实绩与期望的均值差看,自行车旅游爱好者的满意度高于自行车旅游体验者。前者更注重骑行安全与骑行条件,对景区景点、餐饮住宿条件、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要素的期望与感知实绩较低,后者更关心目的地的自然风光、空气质量,而交通条件、旅游纪念品和娱乐活动等旅游要素的期望与感知实绩较低。

表6 自行车旅游爱好者满意度(N=60)

自行车旅游IPA分析:通过IPA分析模型,显示两类受访者对青海湖自行车旅游各旅游要素的期望与感知实绩差异,直观、清晰展现出两类受访者满意度差异和青海湖自行车旅游急需改进的旅游要素。根据表6和表7的各旅游要素均值得分,以两类旅游者的期望与感知实绩总体均值做分界坐标,构建IPA方格散点图。由于坐标刻度值不相同,因此划分出来的象限图是相对的。从图3可见,两类自行车旅游者对影响青海湖自行车旅游体验的旅游要素认知存在异同:①从象限分区来看,两类旅游者都期望青海湖继续保持当地的“风景风貌、空气质量、骑行安全保障”等核心旅游要素,在现有的基础条件上进行保护性开发。“餐饮住宿、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景点”等旅游配套服务应重点优化与改善。②从重要性程度看,自行车旅游爱好者更注重自行车旅游骑行过程,如“骑行安全保障,风景风貌,交通的便捷性、可达性”,自行车旅游体验者更关注沿途“风景风貌、空气质量”等自然资源。③从表现性程度看,满意度较高的旅游要素包括“风景风貌,空气质量,交通的便捷性、可达性”等,反映出两类自行车旅游者对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道路条件较满意,表现性低的旅游要素包括“住宿餐饮条件、娱乐活动、旅游纪念品”,说明研究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自行车旅游配套服务与产品不健全,是影响自行车旅游者旅游体验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表7 自行车旅游体验者满意度(N=155)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均值比较等方法,运用期望差异模型与IPA分析,探讨了基于自行车旅游功能认知的旅游者类型划分方式及其旅游体验满意度差异,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青海湖自行车旅游者以男性为主,年龄结构集中在青壮年,学生和公司职员为主要消费群体,高学历、中高收入水平的市场群体占据主要地位,省外旅游者数量远高于省内,省内市场有待开发。②基于自行车功能认知差异的聚类分析,自行车旅游者可划分为“体验者”和“爱好者”两种类型。对自行车旅游者整体而言,传统的消遣娱乐、交通代步功能逐渐弱化,休闲健身、低碳旅游、深度旅游等新兴旅游功能更被看重;对不同类型自行车旅游者而言,“爱好者”对自行车总体功能的认知明显低于“体验者”,但对锻炼身体与磨练意志功能的认可度最高,“体验者”更偏向于亲近自然。③基于期望与感知实绩的比较分析步表明,两类旅游者的期望与感知实绩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总体而言,两类旅游者对自行车旅游的期望与感知实绩均值都较高。根据刘俊等学者提出的新期望差异概念模型[23],可认为自行车旅游者对青海湖自行车旅游体验总体满意度较高。期望差异具体表现在“爱好者”更关心骑行安全、交通条件和道路质量,“体验者”更重视旅游目的地的风景风貌、空气质量等旅游资源;通过期望差异模型可见,“爱好者”对青海湖部分旅游要素的感知实绩与期望均值之差存有正值且各负值较小,即“爱好者”的整体满意度高于“体验者”;通过IPA分析,可以看出两类旅游者都希望继续保持青海湖骑行的自然环境。对“爱好者”而言,亟待改进的是当地风土人情、娱乐活动等;对“体验者”而言,亟待改进的方面是景区景点、游客服务中心、餐饮住宿条件等。

图3 两类自行车旅游者IPA分析

自行车旅游是一个包含了主体、客体和媒介的复杂旅游系统[7]。其中,自行车旅游系统的客体包含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景区景点、自然风光、人文风貌等)、自行车服务设施、住宿餐饮等内容。为优化青海湖自行车旅游目的形象,提升自行车旅游者满意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首先,深入分析当地旅游资源,针对资源特色进行合理组合性开发与保护。其次,完善自行车旅游系统中的相应基础设施与服务,如住宿餐饮条件、自行车旅游补给站点、自行车旅游线路指示牌等。第三,政府应重视打造优质自行车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为自行车旅游者提供可选择的优质骑行路线,针对不同类型的自行车旅游者开发差异性旅游体验项目。第四,依托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加大对青海湖自行车旅游目的地宣传,提升国际知名度,拓宽自行车旅游市场,完善自行车旅游产品供给。

自行车旅游是体育旅游中的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24]。我国是发展自行车旅游的大国,拥有众多的自行车赛道,成熟的环形骑行路线(川藏线、青藏线、新津线等),大量的骑行俱乐部和风景优美的自行车旅游目的地[22]。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开发自行车旅游市场和提升自行车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是自行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25]。依托不同年份、不同关键节点的自行车旅游统计数据,从不同群体的旅游体验感知差异,量化分析自行车旅游满意度,探讨自行车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各产业带来的乘数效应、生态效应、可持续发展效应等,将是未来自行车旅游研究深化的可选方向。

:

[1]万亚军,蒙睿.自行车旅游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9,10(2)∶58-60.

[2]Antonakos C L.Environmental and Travel Preferences of Cyclist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1994,1438(1)∶25-33.

[3]Simonsen P S,Jorgenson B,Robbins D.Cycling Tourism[M].Bornholm:Unit of Tourism Research at Research Centre of Bornholm,1998∶20-47.

[4]Ritchie B W.Bicycle Tourism in the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ssues[J].Tourism Management,1998,19(6)∶567-582.

[5]张鹏杨,梁坤,马克禄,等.基于旅游环境评估理论的自行车旅游发展前景分析——以大理环洱海线为例[J].市场论坛,2012,(10)∶86-89.

[6]闫杰,彭国强.近代我国自行车骑行特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184-187.

[7]Lamont M.Independent Bicycle Tourism:a Whole Tourism Systems Perspective[J].Tourism Analysis,2009,14(5)∶605-620.

[8]张鹏杨,田里.自行车旅游动机、满意度及IPA评价实证研究——以环滇池自行车旅游者为例[J].旅游研究,2016,8(4)∶64-70.

[9]Neves J M D O,Esperanca J P.Bike Usage and Cycle Tourism:The Pattern of Portuguese Associated Bike Riders[J].RncontrosCientíficos-Tourism & Management Studies,2011,1(1)∶191-200.

[10]Cole Z.Identifying Adventure Tourism Product Signatures:A Case Analysis of Guided Mountain Bike Tours[J].e-Review of Tourism Research,2016,13(5)∶490-500.

[11]Paul Downward,Les Lumsdon.The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al Cycle Routes:An Evaluation of User Needs[J].Managing Leisure,2001,6(1)∶50-60.

[12]Segadilha A B P,Sanches S D P.Identification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yclists Route Choice[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60(19)∶372-380.

[13]Carl P K,Moshe D,Glickman M.Multi-day Bicycle Tour Route Generation[J].Journal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Sports,2015,11(2)∶85-96.

[14]Han H,Meng B,Kim W.Bike-traveling as a Growing Phenomenon:Role of Attributes,Value,Satisfaction,Desire,and Gender in Developing Loyalty[J].Tourism Management,2017,59(4)∶91-103.

[15]Chen S Y,Lu C C.A Model of Green Acceptance and Intentions to Use Bike-Sharing:YouBike Users in Taiwan[J].Networks & Spatial Economics,2016,16(4)∶1103-1124.

[16]Faulks P,Ritchie B,Brown G,etal.Cycle Tourism and South Australia Destination Marketing[M].Queensland:Sustainable Tourism CRC,2007∶4-23.

[17]Beierle H.Bicycle Tourism as a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Vehicle[J].Department of Planning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Oregon,2011,(6)∶1-30.

[18]Cope A,Cairns S,Fox K,etal.The UK National Cycle Network:An Assessment of the Benefits of a Sustainable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J].World Transport Policy & Practice,2003,9(9)∶6-17.

[19]胡传东,李露苗,罗尚火昆.基于网络游记内容分析的风景道骑行体验研究——以318国道川藏线为例[J].旅游学刊,2015,30(11)∶99-110.

.国外自行车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5,30(3)∶116-126.

[21]罗成书,周敏,钱苗.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4)∶94-97.

[22]王祥.我国自行车旅游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10)∶27-30.

[23]刘俊,马风华,苗学玲.基于期望差异模型的RBD顾客满意度研究——以广州市北京路步行商业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4,19(5)∶14-19.

[24]汪德根,陆林,刘昌雪.体育旅游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J].旅游学刊,2002,17(1)∶49-53.

[25]谢彦君,吴凯.期望与感受:旅游体验质量的交互模型[J].旅游科学,2000,(2)∶1-4.

猜你喜欢

青海湖旅游者满意度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那美丽的青海湖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青海湖》
踏浪青海湖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