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档案展览效果提升的问题与对策

2018-05-28李颖高慧筠

山西档案 2018年2期
关键词:档案馆公众内容

文 / 李颖 高慧筠

档案展览是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按照一定的方式将反映同一或相关主题或专题的档案有条理、系统化地整合在一起,用以集中展示、反映该主题或专题。档案本身蕴涵着记忆。档案记忆观是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视角认识档案的性质与价值,设计档案工作的内容与机制,定位档案工作者的功能与角色[1]。档案展览是档案记忆观的展现,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发展的历史缩影,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档案工作环节。加强我国档案展览建设,可促进国内外公众对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了解;可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及档案利用效益;可充分展现本组织机构的文化历史,增强员工归属感,提升组织形象;可再现人物生平事迹,营造公众学习氛围等。

一、档案展览效果提升的必要性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档案事业蓬勃发展,一系列档案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显示出党和国家对档案工作的日益重视,我国的档案事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该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走向世界,档案展览的“名片”作用不容忽视。从档案工作自身来看,档案展览的开展是档案工作实现其最终目的和价值的重要内容。档案信息资源的发掘成果及其共享需通过档案展览进行展示与推进。同时,档案展览的影响力与效果,又可倒推档案工作深入开展。

首先,新时代对档案展览提出了新要求。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的日益普及、云存储技术的日趋完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等,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新技术应用为档案展览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日趋成熟和完善的档案工作制度为档案展览提供了政策保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工作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可集中力量丰富展览资源,为我国档案展览提供了内容支撑。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满足公众的档案需求对档案展览提出了新要求。

其次,当前档案展览提升空间巨大。当前,各地档案展览的开展状况及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整体看来,我国档案展览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较为明显。通过对国内档案馆网站有关档案展览内容的浏览,发现我国档案线上展览存在技术应用与展览内容融合生硬、展览内容多而不精、展览主题较单一、展览相关信息在网站上不明显且更新速度慢等问题,使得档案展览开放度、知名度大幅降低。公众对档案线上展览信息获取不便,直接导致公众参与度降低,严重影响档案展览社会效益。此外,我国档案线下展览方式较单调,多采用静态档案实物柜与纸质档案或照片陈列的形式,展览主题单一,展览流动性较差,少有巡回展,使得部分档案展出现“展后再无”现象。

二、档案展览效果提升的国际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拟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5国的档案展览进行追踪,深入挖掘其中可供借鉴之处,以期为我国档案展览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在了解5国档案展览情况基础上,总结其先进的档案展览工作方式方法,并加以借鉴。浏览过程中,发现5国档案展览在各具特色的同时亦呈现一些共性。

(一)档案展览注重协同合作

国外档案展览不局限于档案馆内,注重加强地区间与馆际间的合作,除加强自身建设外,还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协同合作。如美国国家档案馆通过与其他单位或组织交流合作举办档案联合展览和档案巡回展览。此外,在NARA网站还可便捷查取第三方商业公司的联系信息;英国国家档案馆有友谊机构“国家档案馆伙伴”。这些伙伴机构为档案馆展览提供展品及资金支持,并协助档案馆开展各项档案工作;日本档案馆展览注重与民间团体及亚欧国家的合作,网站有专门捐赠档案版块及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书籍的线上展厅版块;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与国内外许多文化团体组织及专业机构密切合作,搭建工作人员之间交流意见与分享经验的论坛;新加坡档案展览不局限于本馆本国档案藏量,积极与亚欧国家档案馆、博物馆合作,依托互联网技术收集档案资源,丰富档案展览内容。5国档案展览均重视同社会团体的合作及民众的参与,向公众征集档案资源成为档案展览内容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各国家档案馆还将合作范围扩展至国际,注重加强国家间档案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

(二)档案展览主题多元化

美国档案展览除对档案进行展示外,还配有详细解说。部分展览是对破损档案修复过程的展现,将教育内涵融于展览之中。展览主题体现本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较少涉及政治性内容,贴近民众生活。英国档案展览的最大特点是,展览内容时间跨度较广,涵盖英国1000多年的档案,展现了英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其档案展览主题涉及历史、法律、地理、外交、政治等多方面,各主题下档案展均蕴涵教育理念,形成多个知识库。日本档案展览从公众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和需求出发进行组织陈列;展览主题涉及本国历史、风俗、人物、文学、政治、经济、组织机构、教育、科技等多方面。新加坡档案展览主题涉及国家间交往历史、本国发展史、人物、教育、科学、商业、艺术等多方面,选材丰富,教育性强;其展览既有国际化内容又含本国特色内容,通过网上档案展览栏目,为本国公众提供与国际信息接触的途径,有力推动公众对外界的了解与认知。5国的档案展览主题丰富,内涵广泛,同时融入教育理念,注重展览的社会效益的实现,值得我们借鉴。

(三)档案展览形式生动多样

美国线上档案展览注重细节。网页色彩与展览内容相关,展览与技术生动融合,采用静态图片及文字解说展,并配有背景音乐图片和动画,采用了诸如信件、日记、电影记录以及动态档案视频等形式。线下除固定场地的现场展、临时展、独立举办展览、联合举办展览、专题举办展览、综合展览外,还采取了将线下的展览“搬”到线上以及流动式的巡回展等形式。英国线上档案展览采用图片、信件、文件、日记等形式,并将档案展览教学化,并对展览内容设置小测试,采用动漫等轻快活泼的形式进行展览,部分档案展览配有童音讲述。提供方便公众阅览的软件,诸多展览内容(如电影展)经过数字化处理,供民众观看与自行下载。澳大利亚线上档案展的览突出特点是,超链接技术十分强大,是一种置于超链接技术之中的档案展览,通过点击超链接可快速获取公众感兴趣的展览信息。日本线上档案展览内容获取便捷,可供公众下载利用等。新加坡档案馆对馆藏资源充分挖掘,将馆内照片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口述历史档案等资源进行精巧组合设计,配备解说员讲解等。5国档案展览工作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大幅提升了档案展览开展效果。

(四)档案展览亲民化

国外档案展览注重打造与提升档案展览知名度、开放度以及公众参与度。美国与澳大利亚档案馆网站上明显陈列档案展览模块,方便用户快捷获取档案展览相关内容。展览页面的“页面分享”及诸多社交媒体例如Facebook等途径则为档案展览的宣传创造了便利条件。展后通过“联系我们”等链接,对公众进行采访调查,注重对反馈效果的研究,增强了与公众的互动程度,以此提高公众的参与度。美国线下档案展览开展形式多样,公众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自主进行档案扫描复印,获取档案资料。英国线上档案展览内容排序贴合公众浏览习惯,既有字母顺序排列,又有历史时间排序,各页面均设检索栏,为公众获取所需信息提供便利。公众还可对展出照片档案进行评论并可获取电子版的档案照片。公众可将存在的疑惑发送至档案馆,档案馆会在短时间内回复。日本档案展览通过网站公布、寄邀请函、发传单和做广告等各种途径对档案展览信息进行宣传,同时注重改进宣传方式等。5国均通过网站标注档案展览详细信息为展览宣传造势,提高展览的知名度,通过档案展览促进档案资源共享,通过提高公众参与度来实现并提升档案展览的社会效益。

三、提升我国档案展览效果的路径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档案的强有力支撑,档案展览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国档案展览的现状和我国档案工作的特点,借鉴上述国外档案展览的合理之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升我国档案展览的效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档案展览全要素的分析规划

通过对国外档案展览内容的了解不难发现,其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在于对展览工作中相关因素的准确把握。它通过将各相关因素紧密联结,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档案展览工作体系。全要素分析规划是其中的基础性环节。全要素是指自身要素和联动要素。档案展览自身要素主要从增强良好档案展览效果(即档案开展所营造的氛围等)和加强对档案原件的保护两方面进行考虑。档案展览联动因素则从档案展览开展的前提、保障(包含工作环节间的相互支撑与政治制度保障等)与目的三方面进行考虑。

1.档案展览自身要素。档案展览自身因素是指档案展览工作开展的软实力及对档案原件的保护力,更多表现为对人感官的舒适度和满足度、对档案原件寿命的损耗度等无形的影响,强调档案展览开展所需营造的氛围,如图1所示。灯管色彩的调配、环境氛围的渲染、展览地点的选择、档案开展途径方式的选择、展览支持资金的分配、展览内容的陈列布局等因素直接影响展览效果。展览中,灯光色彩应与展览主题相配并注重对档案原件的保护;展览环境应从用户体验舒适度角度出发;开展途径应当多样化,线上线下,固定巡回齐头并进;展览方式应尽量多样化,可以放映特色主题展、开设专题讨论区、将展览内容影印成册打造展品商店等,吸引公众兴趣;展览资金应充分利用,避免资金乱用或闲置,遵从经济适用性原则,设计和建造更富人性化设计的展馆,使档案融入人们生活;展品陈列应体现展览内容主线,融入艺术元素。

图1 档案展览自身要素

2.档案展览联动因素。档案、相关档案工作及相关政策制度是档案展览的保障。档案宣传服务是档案展览的助力因素。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档案展览的前提。档案资源共享是档案展览的目标。档案是档案展览的内容支撑,对档案展览开展效果有决定性作用。档案展览须思考如何丰富展览内容。以档案为中心或出发的档案收集、管理、鉴定、保管(保护)等一系列档案工作都会影响后续档案展览工作开展;档案展览“酒香亦怕巷子深”,效果良好的档案宣传服务,对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形象的树立、公众档案参与意识的提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展现,有着重要作用。档案展览不在量多在质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挖掘程度直接影响展览质量。档案展览的目的在于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档案资源能否实现共享将对档案展览工作起倒推作用。

图2 档案展览联动因素

(二)拓展跨界协同的实践探索

此处跨界合作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相关部门间的跨界联合;二是相关档案资源的跨界整合。比如,LAM协作适应公众日益多元的文化信息需求,促进了公众学习与创新的共同价值信念。LAM 协作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关注合作价值、技术应用和馆藏共享等方面[2],国内外系列相关研究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持。汤博乐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轻博客网络平台,其宗旨是倡导图书馆、档案馆或博物馆将馆藏中与动物主题相关的图片与世界分享[2]。北京通州往事展览由北京市档案馆与北京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及通州区档案局合作举办。“残奥之光——从海德堡到北京”展览由北京市档案馆、德国海德堡市档案馆、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与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中心联合举办。三者均提供了成功的实践样本,更是验证了跨界合作的可行性。新时代下,我们应将这一发展模式深化拓展。

新时代下,档案工作者需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身与非档案人对展览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公众注重档案展览成果性展示及自身感官体验,重视展览信息内容而非其来源及所属类型。我们在部门间跨界联合方面,必须深化拓展与国内外各部门间的合作模式。LAM应将合作范围拓至更广,积极主动与民间社会团体合作,向社会公众开展档案征集工作等,促进展览内容来源多元化,加强资源流动共享,促使档案展览内容得到更加完整的体现、档案资源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增强档案展览主题的完整性,进一步丰富档案展览的内容。在档案资源跨界整合方面,必须提高档案信息挖掘及信息整合能力,从诸多档案材料中发掘有价值信息,并不断深化挖掘出“旁系”档案。以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为主题的展览为例,公众在意的是本次展览是否能够全方位反映该历史事件,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重视对档案资源的整合,将反映同一事件的所有相关信息资源加以整合,以促进展览反映事件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将为历史学家、师生及相关研究人员获取完整档案资料提供极大支持,从而进一步促进档案资源共享的实现。

(三)借力富媒体优势

为了通过档案展览“讲好故事”,档案工作者必须创新展览途径,打造公众掌上的档案展览,开发展览APP及展览平台,优化线上展,使展览内容可下载缓存打印等。我们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以网络平台为工具,分析哪些展览内容吸引用户、被用户下载利用,对用户的利用需求进行数据分析,探寻公众需求利用规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优化档案展览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公众进行展览内容的推送;档案展览页面设计要艺术化,使展览内容和页面色彩相协调,渲染展览所要传达的情感氛围;要充分利用第三方平台(如网易公开课)进行展览解说,采用MOOC服务形式展现丰富优质的档案资源,开展远程利用,同时注重展览信息更新工作;可效仿我国《档案》节目讲述方式开展实体展览,将展览“情境化”,不拘泥于图片和实物展,实建或充分利用投映技术增添标志性、时代代表性较强的实物或多媒体特效模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人的代入感,逐渐实现3D展厅;运用360°观摩技术,研创档案展览“3D”眼镜,使人足不出户,戴上眼镜如身临展厅,打破时空的限制,使得公众可随时随地观展;各省市在做好各地特色展览的基础上可搭建档案展览平台,进行展览资源共享等。

(四)展览全程突显公众本位

档案展览应注重社会效益,将公众本位的工作理念贯穿档案展览流程始终。同时,档案展览应当采取线上线下全面进行的形式。首先,展前选题丰富化。档案工作者必须实行档案展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公众需求方出发,提供所需档案展览,以公众需求为展览导向标,通过研究分析公众需求,确定展览主题,促使展览主题亲民化、丰富化。具体可展前通过网站进行展览宣传,对公众需求进行预调研,从馆藏特色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及民生所求,深入挖掘档案信息资源,选取经济、艺术、教育、社会、历史等各方面主题。其次,展览进行生动化。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刻分析并把握档案展览全要素,使各要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于档案展览,营造良好的档案展览环境氛围,既要注重灯光色彩与展览主题的呼应,又要避免使用日光和荧光照明,使用具有紫外线过滤功能的玻璃作隔离,实现对档案原件的保护,同时配备高素质解说员与公众互动。网上展厅页面设计,必须增强与公众的互动,可设置弹出窗口,问公众之想看,直接链接到位,开设“我想看到的”“您对本次展览体验的满意度”等版块,了解公众想法及意见等。最后,展后总结深刻化。这要求展后通过发放问卷、网上邮件等形式调查用户体验,分析公众反馈效果,注重工作经验总结;定期举行档案展览探讨会,科学选取公众参与,吸收不同类型群体的反馈意见,并以此作为下次展览所需提升的根据性指标。此外,还可采取众包众筹模式,搭建公众参展平台,激发群体智慧。一方面,档案工作者可将展中所遇问题经互联网向公众征集解决方案,档案馆采纳最优方案解决问题,并通过奖励方案提供者,鼓励公众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公众通过档案展览众筹,可共享自己所拥有的珍贵档案资源,通过此平台可引发公众对参展档案价值的讨论,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同时丰富档案展览内容。

[1]李子林.档案是构建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述评[A]//赵彦昌.中国档案研究:第四辑[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7:245-249.

[2]罗红.LAM(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协作内容与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6):33-39.

[3]王贞.档案展览服务需求研究[J].北京档案,2008(10):32-34.

[4]赵彦昌,毛丽敏.“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生命周期理论探微[J].山西档案,2017(2):45-49.

[5]李颖.对数字档案展览的几点思考[J].北京档案,2016(3):32-33.

[6]张卫东,贾琼.LAM资源与社交媒体的融合:基于国外的案例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12):38-43.

[7]单静.中美档案展览工作比较[J].档案与建设,2014(8):33-35.

[8]王玉珏,周协英.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研究进展[A]//赵彦昌.中国档案研究:第四辑[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7:177-197.

[9]周林兴,刘星.IA2.0视域下档案网站建设策略研究[A] //赵彦昌.中国档案研究:第三辑[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7:95-104.

[10]楚艳娜.美国国家档案馆建筑发展历史与特色[A]//赵彦昌.中国档案研究:第三辑[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7:303-319.

[11]孙大东,杨欢欢.档案馆MOOC服务研究[A]//赵彦昌.中国档案研究:第二辑[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6:157-168.

[12]周耀林,赵跃,戴旸.基于群体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模式分析[A]//赵彦昌.中国档案研究:第一辑[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5:111-131.

猜你喜欢

档案馆公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公众号3月热榜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主要内容
when与while档案馆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