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敬明的“十六七”在这里

2018-05-26李张建

人生十六七 2018年5期
关键词:郭敬明青春杂志

李张建,1983年生于辽宁盘锦,2013年获渤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目前为吉林大学文学博士在读。曾担任锦州日报社记者、编辑,中国新闻网签约记者,辽宁日报特约记者,曾参与辽宁省社科联课题项目《东北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等。文学评论《迷乱颠倒的秩序与乌托邦的终结——评格非的长篇小说<春尽江南>》一文获得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书评”称号。

《人生十六七》是一本与青春有关的文学杂志,记录着我们青春岁月里走过的足迹,更为青春期的读者点燃了希望的灯火,它带来了阳光、快乐与幸福。此外,《人生十六七》还独具培养新的文学势力的慧眼,它通过发掘新人来延续青春文学,“80后”文学作家郭敬明便是从这里开始了创作之路。

1997年,还在读初一的郭敬明便与《人生十六七》结下了不解之缘。据郭敬明回忆,当初他将自己的小诗《孤独》投给了《人生十六七》杂志。他带着对文学的向往与追求,带着一份执着与渴望,带着青春的稚嫩与活泼,带着人生的迷茫与追问,他得到了杂志的发表机会。面对《人生十六七》对郭敬明的文学认可,他似乎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当时,我没抱任何希望。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杂志社的编辑给了我一个惊喜。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投稿并且发表,巨大的幸福从天而降,几乎一下子把我砸死。”人生的第一次投稿成功,对于郭敬明来讲是幸运的,而幸运的背后是郭敬明對文学的独特思考与人生的反思,一种内在的决心与信念的坚守,当然《人生十六七》为郭敬明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与展现他文学姿态的舞台,可以说,《人生十六七》为“80后”文学作家群发掘出了一位文学之星。

之后几年里,郭敬明先后在《人生十六七》杂志发表文章,青春的哲思、世态的细微描绘,这一切奠定了他今后的写作之路。

2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欣赏郭敬明的处女座《孤独》时,是否也有过那样的悲伤,或者是否正在经历着那样的青春之痛?《孤独》所呈现是一种雨中迷茫的意境,而这种迷茫因“不知去向哪里”,进而内心发出质疑的声音,正是对人生的思考折射出了当初超出其他同龄人的思维。他巧妙地通过雨的意象以隐喻事物的繁杂,并从中努力找寻希望的出路。这是处于青春期的郭敬明所思考的。郭敬明是在思考人生为何存在、如何存在的哲理问题,然而这绝非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佯装之态。

同样,在“80后”还没有以文化现象真正进入社会视野的时间节点,他们大都以初中生的面貌出现,对文学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希望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他们活跃于青少年杂志以及校办期刊,显现出与同龄人不同的文学期待。

这一阶段所谓“80后”文学形成期中,作品也大都所体现出一种孤独,它是一种精神上匮乏的寥寂之感。生活、学习的压力迫使他们反抗,青春的冲动过后带来的是孤独、迷茫。的确,在“80后”的小说作品中,时尚物化的东西相对丰富,然而越是物质的极大满足,精神上越是迷茫、无助、孤独,“80后”的文学作品是其时代的一个缩影,文本更是被直接或间接加入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复杂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作者的创作动机,然而内心的复杂情感使得孤独与迷茫愈烈,在文本中的反映便是成长烦恼的困惑、玩世不恭之后的无助迷茫,但正是这种迷雾般的存在之隐痛铺就成了他们的成长之路。而《人生十六七》见证了这条路,也为这条路扫清了障碍。

一种期刊能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足以证明它特有的价值与顽强的生命力。当下,在促使文艺生产的市场因素的巨大力量统摄下,《人生十六七》并没有失去对文学艺术价值的坚守与追求,不落俗套,敢于挑战市场极限,不做作不迎合,踏着宽广、深远的文学之路以其追求真正价值为目的,不断创新,紧紧走向读者。《人生十六七》在消费市场竞争中抓住了获胜的法宝。

猜你喜欢

郭敬明青春杂志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关于郭敬明的一封家书
郭敬明就像是一个便秘患者
杂志收纳碗
名人读《意林》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