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典故明心志
2018-05-26刘为民
刘为民
又酬傅处士次韵(其二)
顾炎武
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待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抗清复明,顾炎武终生奋斗之事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诗文名篇大多不离这一主题。抗清失败后,他拒绝入仕,遍游华北各省,考察边塞山川形势,访求各地风土民情。这首诗作于清康熙二年,诗人时年51岁,在太原结识著名文人傅山,二人志同道合,相见恨晚。此篇即是与傅山相互唱和之作,题目中“傅处士”就是傅山。“次韵”即傅山先有赠诗,诗人按照傅诗原韵唱和了两首,这是第二首。从写作背景看,当时清兵已控制大部分国土,内地却没有足够的武装反抗力量,诗人为此而愁苦,但他坚信残存的抗清力量定有作为,仍期待为民族复兴大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首联“愁听”和“不见”,即写出当时令人忧虑的斗争形势:清朝已统一中国,抗清斗争在清军镇压下渐趋沉寂。“笳”是汉代以来流行西域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乐器,其音清切,动人离思,借以表达诗人的忧虑:关塞四围,遍吹胡笳,中原一望,不见战车,反清大业,前景堪忧,然即便如此,诗人并未陷入悲观彷徨,而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因而接下来诗人或借助典故以明志(颔联),或巧设比喻托物以言志(颈联),抒发自己坚持反清复明的壮烈情怀。
先看颔联,诗人借助两个历史典故,表达其反清复明之必胜信念。“熊绎国”指楚国。西周成王封楚国的祖先鬻熊的曾孙熊绎于楚,楚国由此立国。《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范增引用楚地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世常以此比喻虽地小人寡,仍可发奋图强。《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副名联其上联吟诵的也是这一典故,“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可以参读。“一成”指土地面积方圆十里,犹言仅有立足之地。《左传·哀公三年》记载,夏朝灭亡时,夏君的遗腹子少康长大后逃往有虞,有虞之君将两个女儿许配少康为妻,并给他“田一成,众一旅”。少康就凭借这点土地和士兵,团结夏国民众,终于消灭仇敌,复立夏国。两个典故,皆紧扣报仇复国之宗旨,以少总多,言近旨远,充分表达了诗人念念不忘的复国之志。
颈联巧设比喻,写自己年岁虽老而斗志弥坚。“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这一联笔端饱含深情,对苍龙行雨、老树著花的敬业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给予高度肯定。行雨到日暮还不肯休息,著花到春深犹有新蕾綻放。两个副词一“还”一“更”写出了苍龙老树的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就是曹操笔下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就是王勃笔下那种“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傅山年长诗人九岁,这一联既是对傅山的劝勉,勉励他不要因为年老而志衰,同时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
尾联表明心迹。钓鱼槎,槎即木筏,这里用帮助越王灭吴的范蠡典故,以明自己功成身退的心迹。诗人坚信反清复明斗争必胜,自己定将坚持到成功之日然后功成身退,归隐五湖。
这首诗多处运用典故。诗词中用典最大的好处是以少总多,大大丰富诗词内容,使其意蕴更加丰赡而深沉。如这首诗中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少康复国的典故,表示反清复明的决心和斗志,用范蠡归隐五湖的典故,表明功成身退的心迹,都很恰切,颇能表现其坚强不屈、光明磊落的气节。此外诗中借助比喻托物言志亦为欣赏之重点。“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以比喻“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可谓生动新颖,含意遥深,风格高古,气概豪迈,遂成千古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