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打响长江岸线“保卫战”
2018-05-26龙丹梅
龙丹梅
2018年4月25日中午12点,雨停了,巫山县抱龙镇埠头村84岁的村民黄才憲将家里的衣服拿到院坝晾晒。
“以前哪敢晾衣服,只要出了房门,别说衣服,连牙齿上都是一层煤灰。”黄才宪伸手指向房屋左侧的抱龙河边,“都是从那个码头飘来的”。
黄才宪口中的“码头”名叫金山码头,是一个煤炭转运码头,因无法完善相关手续被勒令关停,如今已停止作业。今年内,巫山县将拆除码头设施设备,清运货物,并让一度被破坏的河岸重新复绿。
位于长江沿岸的巫山县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通过强力整治港口码头,曾经遭受破坏的岸线资源,如今又重新焕发出生机。
抱龙河是长江的支流,水路运输十分方便。以前山上有煤矿,为了方便煤炭运输,有人就在抱龙河边的山体上建起了煤仓、架起了梭槽,并在河边建起了金山码头,用于转运煤炭。
金山码头停业前,每天有100多辆大小货车前来转运煤炭。煤炭的转运方式是从煤仓内顺着毫无遮挡的梭槽往下流,直接进入货车的翻斗内,再由货车转运到船上。整个转运过程毫无遮挡,煤灰四处飞扬。
煤灰还导致了村民种植的柑橘、蚕桑、蔬菜全都卖相不佳、长势不良。
巫山县航务管理处处长张翔云介绍,在2004年前,巫山县只有3座码头。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短短14年时间,巫山县码头总数已发展为现在的58座(包括正在建设中的码头)。其中,不少码头滥占长江及其支流岸线资源。由于经营方式粗放,码头对所属区域的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而大量货物运输带来的扬尘形成了大气污染,装卸货物引发的噪音污染也让居民苦不堪言。一些码头甚至对长江的行洪能力、航道通航条件、船舶航行安全等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保护长江母亲河生态,巫山县近日下发《关于开展港口码头专项整治的通知》,明确要求,通过对老旧码头和小散码头的港口资源采取置换、整合、淘汰等方式,优化调整港口码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58座码头中,除了15座新建码头外,大都成型已久,运营多年。不少码头背后更是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整治绝非易事。
那么,如何推进码头整治?
巫山县成立以县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非法码头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形成前所未有的合力,强力推进全县码头整治工作。在此基础上,该县成立了由县领导包片、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五个片区工作组,划定责任及片区,限时完成专项整治工作。
与此同时,巫山县还将58座码头进行了分类,分为严格关停类码头17座,规范提升类码头20座,临时类码头6座,新建类码头15座,然后分别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
其实,早在去年9月,巫山县便已先期对6个严格关停类码头进行了强力整治,让曾经砂石成堆、水泥坝遍布,满眼斑驳荒凉的码头开始重新恢复生机……
“关停每一座码头都是一场攻坚战。”张翔云介绍,在今年6月底前,巫山县将全面完成对17座严格关停类码头的关停,并在8月底前拆除设施设备、清运货物,10月底前实现复绿。
不过,巫山县对码头的整治并非简单粗暴地一关了之,而是通过对老旧码头和小散码头的港口资源采取置换、整合、淘汰等方式,优化调整港口码头,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一方面铁腕整治,一方面也要集约整合、高效利用。”张翔云介绍,被关停的17座码头多为简易小码头,自然岸坡,无码头设施,且功能重复、设施老旧。结合港口发展,该县将归并整合功能重复的小、散码头,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通过优化港口功能布局,从集约中拓展节能空间,高效利用宝贵岸线资源,建设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的新码头。
此外,今年巫山县将新建一个船舶废弃物回收码头,专门用来接收转运船舶废水、废油以及生活垃圾,以更高标准治理船舶、码头污染,确保长江一江清水向东流。
(本组文章除注明之外,均转摘自《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