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进士科改革与文学
2018-05-25张晓敏
张晓敏
摘要:唐代进士科考试改革中,诗赋成为改革的重要对象。由于诗歌在唐代社会生活中被空前地广泛应用,诗赋自然得以在进士试中居于重要地位,这就使得进士科在唐代科举各科中的“文学性”彰显,对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进士科;改革;文学
唐代设科取士的项目,主要是进士、制举、明经,其中进士科名气最旺。由于进士出身者具备世人德艺双馨的理想以及统治者赋予政治地位的光鲜显耀,使得进士科极为重要,几乎成为唐代科举的代名词。“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主要力量和關键因素,直接参与造就了唐代的文人型态和文学型态”[1]唐代的进士科,是在多次的考试改革中,逐渐与文学关系密切起来。
唐初进士科考试只试策,并不试文,后来又增加了帖读、帖经和杂文等形式不一、不够规范的考试项目,但不固定。永隆二年,朝廷颁布了《条流明经进士诏》,规定“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杂文成为进士考试的法定项目。杂文“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杂文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际。”(徐松《登科记考》)虽说当时诗赋在进士考试中并不具有重要的位置,且在声律方面也没有具体的要求,但当时唐诗已经奇葩初现,色彩纷呈,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进士试考诗赋应是考虑到这种影响的结果。
玄宗开元期间,曾对进士考试进行了两次改革,一是开元六年,针对考试中的浮艳文风,于二月下诏要求“自今以后,不得更然。”唐代前期的文坛沿袭了南朝骈俪的习气,骈文是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此次诏令,科场及文坛都有所触动,使得文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燕许大手笔”张说和苏颋在骈文写作中崇雅黜浮,运散入骈,展示出雍容雄浑的气势。另一方面,唐代科举考试有“呈榜”的规定,即知举者要把科举考试录取的名单,在正式发榜前请宰相过目,宰相对名单的最后敲定有着特权。苏、张都是开元时著名的宰相,他们的文章及文学主张自然会被渴求功名的文士所推重、接受,势必对文坛骈丽浮艳之习有改易之功。二是开元二十五年正月,玄宗颁布《条制考试明经进士诏》制定新的试制:“其进士宜停小经,准明经例,帖大经十帖,取通四已上。然后准例试杂文及策,考通与及第。”(《唐会要》卷七十五《贡举上·帖经条例》)此诏敕是针对进士试中诗赋过于讲究声律而出台,调整后的进士试确立了“三项制”:帖经、杂文、策,更加重视文词。
开元以来,科举和文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时海内和平,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梁肃《李史鱼墓志铭》),改制增加了进士试的难度,此时“文士多于经不精,至有白首举场者,故进士以帖经为大厄”(《封氏闻见记》),所以天宝初帖经可用作诗来替代,谓之赎帖。科试的诗赋讲究声韵对偶,激励天下文人普遍重视诗歌技巧的训练及诗歌形式的掌握,无疑对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科举以文词的优劣来决定取士与否,使得在天宝年间形成了行卷与纳卷的风尚。直到北宋,进士行卷、纳卷才随着科举制度的改革如殿试制、考卷糊名、眷录而风气渐息。[2]这种特殊风尚,“无论从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契机来说,或者是从诗歌、古文、传奇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来说,都起过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3]。
对唐代进士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发生在唐文宗太和七年二月至太和八年九月。改革内容除了罢宰相阅榜外,最引人注目是进士科停试诗赋。改革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一是举子所作诗赋追求浮艳,不切实际,为世人诟病。其二是“上患近世文士不通经术,李德裕请依杨绾议,进士试议论,不试诗赋”(《资治通鉴》)。其三,与执政者的好尚有关。宰相郑覃和李德裕是李党的核心人物,两人都反对以诗赋取士,因此改革只对进士科发起。按照改制规定,太和八年春的进士试不考诗赋,但据考证,“停试诗赋的‘新制在实际考试中可能根本没有执行过”[4]。
太和九年,李宗闵执政,推翻新制,进士科仍试诗赋。李德裕德进士试改革是以失败而告终的,直接原因是对立派牛党登上政治舞台,维护旧制;间接原因是进士科与讲究文章词藻的联系由来已久,诗赋为朝廷所尚,读书人一贯热衷于以文为业,短时间内对其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必然造成社会各个方面的不适应,引发诸多问题。因此当李德裕在武宗会昌年间二度入相时,就不再提议进士科停试诗赋,仅推出两项针对进士科的措施:禁止门生和座主即进士及第者和知举者交往亲密,禁止进士及第后在曲江举行宴乐活动。太和改制未成功,对于晚唐文坛来说可谓幸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诗人都是进士及第者,可见试诗赋在造就文学之士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观唐代进士科考试的改革,虽然诗赋常常遭人非议,成为改革对象,但由于诗歌在唐代社会生活中被空前地广泛应用,诗赋自然得以在进士试中居于重要地位,这就使得进士科在唐代科举各科中的“文学性”彰显;另一方面又使天下学子为功名理想投身文学,孜孜不倦创作,对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4]陈飞.唐代试策考述[M].中华书局,2002,4(第1版).
[2]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5(第2版).
[3]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8(第1版).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