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亢氏家族衰落原因探究
2018-05-25常津珲
常津珲
摘要:明清之际,山西之地涌现了许多著名商号和商人,在这之中,平阳亢氏家族作为明清时期最早拥有百万之富的晋商,有着獨特的发展经历和经验,亢氏家族既有一般晋商的特点,又独具特色。本文以平阳亢氏为例,研究其发展过程的具体表现,并探究衰败原因。
关键词:明清;晋商;平阳亢氏;衰落原因
明清之际山西之地涌现出许多名商巨贾,他们或长途贩运,走出国门;或手掌特权,经营专卖,以此积累巨额财富。其时,“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1](卷一)而平阳亢氏为其最早发家者,其于明代盐业起家,至清代,财货已“号称数千万两,实为最钜”,第一位发迹者亢嗣鼎有“晋商之魁首”之称,为晋商中执牛耳者。亢氏经营范围极广,当时的热门行业亢氏均有涉足,并且规模大,获利丰厚。然而在家族兴盛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隐患,各种现实因素导致的家族衰败不可避免,当年的巨富也逐渐淹没于历史的洪流。
一、亢氏家族的发家起源
亢氏家族的起家的说法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李自成的遗金说。清初顺治年间,李自成起义造反,不利败走,因大量金子行军不便,就将其藏匿在康氏的院子里,后被亢氏发现,以此发家。[2](第三辑第五编)这里的康氏据考证就是平阳亢氏。但是李自成遗金说存在极大的虚构性,清代晋商家族中很多都有此类传说,实际上亢氏家族发家来自于经商积累下巨额财富,并非李自成的遗金。而关于亢氏因何行业而发家有不同的说法,《支那经济全书》中说是靠汇兑票号,《骨董琐记全编》记载平阳亢氏经营盐业起家。但究竟是哪一个行当支撑亢氏家族发家,史料不同,记载也不一样,史学界也没有唯一的定论。由于史料有限,所以笔者也不敢妄加揣测。
二、亢氏家族发展过程
平阳亢氏家族自明末清初亢鼎嗣发家至清末衰败,期间多有发展和曲折。清朝晚期宣统二年(1910)的《中国经济全书》中记载:“亢氏,自清迄今,凡二百余年,其家运之隆盛,可谓极矣。”亢氏是经营盐、粮、金融等多种行业的家族。它的兴盛也离不开这些行业。
亢氏家族业盐。传统社会中,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明中叶,军队扩充,军需扩大,许多商人借此获利。[3]30起初明朝时亢氏家族参与开中法屯田业盐,成为边商。后来由于政策变化,西北的边商也把家迁到了江淮,以便于经营。亢氏家族借此进入江淮盐场,成为著名的盐商。
亢氏家族经营粮食业,规模极大。史料记载:康熙六十年(1721)六月,临汾县天旱无雨,颗粒无收。亢嗣鼎煮粥赈济灾民,并称“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除此之外亢氏还通过运输把粮食运往各地自己的粮店中销售。即使在京师之地,亦有一席之地,可见亢氏确属实力雄厚之辈。亢氏经营粮食业不能简单的归为粮食贩运,他们将生产、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把控在手中,实现了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亢氏涉足金融业,开有钱庄和当铺。徐珂《清稗类钞》中约略提到,整个清朝其间,亢氏在山西、山东、北京等地的钱庄势力极大。并且亢氏票号的总号应当在平阳府临汾县,而各地票号只是分号,形成一定规模。这个行业同业盐、业粮一样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而亢氏可以在全国支撑起多家典肆就说明亢氏拥有巨大财富。
亢氏经营土地,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晋商外出经商获得的利润有很大一部分都被用来建房置地,扩大家业。如平阳府临汾县的亢家花园和扬州的亢园,就其田产数量我们可以从马国翰的记载中推测,前文提到康熙年间的旱灾,亢氏仍然“仓凛多至数千”,“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从以上描述中可推田产数量之巨。
“运盐者曰盐商,开质库者曰当商,售木材者曰木商,此三者之在代皆为大商。”[4]2292亢氏在这三者中占有两者,而业粮虽不在其中,但重要性不可小觑。亢氏家族从明末清初发迹时到清末光绪时“号称数千万”,财产数量上出现极大膨胀。但从发展状况看从乾隆年间亢氏家族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只不过亢氏经营的种类多样且规模庞大,未曾完全破产。但种种事实证明,亢氏确实在衰败,最为直接的证明就是在扬州的亢园的破败。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记载“至今地址尚存,而亭舍堂室,已无考矣。惟留文荡画桥一石,款识十二字云:‘丙寅清和八十一老人方丈书,尚嵌在杨高三家水门上”,“亢家花园旧址合欣园改为茶肆,以酥儿饼见称于世。”[5](卷九)从中可以看出在李斗生活的时间段亢氏在扬州的产业已经落败,亢园被卖掉改为卖酥饼的茶肆,亢氏应该在此时就已经退出江淮盐场,扬州盐业破产。而孙静安记载:亢氏家族在雍正末年,家中发生大火,一共烧了十七天,奇珍异宝被烧得不留分毫,现在的亢园里什么都么留下,只有长的十分茂盛的野草[6](下卷之季亢二家之富)。这是史料中对亢氏衰败最直接的描写。许指严在《南巡秘记》中载“亢氏至乾隆以降,便无后人”[7],此后“北亢”也就成为历史,当然这里的北亢应该是指江淮盐场的扬州亢家,而不是指整个山西平阳亢氏。
三、衰落的原因推测
由于史料匮乏的原因,史学界尚未对亢氏家族衰落的原因有所定论,但根据现有史料和晋商群体整体发展历程及兴衰原因的研究推测,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性格与家风的影响。乾隆临汾县志载:“亢嗣鼎,事母孝,养抚侄如子。笃志力学,至老不倦,义举。”[8]382但是从种种文献资料记载中的内容推测,亢嗣鼎是一个张扬且口无遮拦的人。尽管他开仓赈灾,却因口无遮拦留下了为富不仁、吝啬骄横的名声,这样的性格很可能影响到决策,从而为亢氏家族的衰落埋下祸根。同时,上行下效,这样的性格很可能对亢氏家风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影响到经营。毕竟就晋商这个团体而言,如此张扬性格的晋商,还是占少数。
第二是奢侈浪费的社会影响。“晋中俗俭朴古,有唐虞夏之风。”[9]然而亢氏却是其中一个异类,尤其是亢嗣鼎的身上就带着浓厚的“扬气”。[10]其精髓就是奢华、逸乐、时髦。雍正元年(1723)清世宗的“上谕”批评盐商奢侈浪费,淮扬尤甚。[11](卷二十八)而亢氏就属扬州盐商的一员。亢氏在小秦淮上沿河建屋百间,占地位置优越且面积庞大。不仅如此,亢氏在平阳府同样建有一座宏伟富丽的亢氏花园,“亢家花园在山西平阳城外,中设宝座,盖康熙时尝临幸焉。园大十里,树石池台,幽深如画,婢媵皆作吴中装束。”除此之外亢氏曾花费四十余万两演绎长生殿“康熙中,《长生殿》传奇曲本新出,亢氏命家伶演之,器用衣饰费镪四十余万,他举称是。”[12](下卷之季亢二家之富)以上事例无不见其奢侈程度。而到了乾、嘉、道三朝时,晋商发展鼎盛,奢侈浪费已然成为晋商中的风情,这种行事作风无论对于家族乃至整个晋商都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的资金被用于经营者高层的享乐,加大了资金链脆弱甚至断裂的风险。
第三是两淮盐引案与籍没抄家的影响。亢氏的衰落与突发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乾隆三十三(1768)年爆发名为两淮盐引案的巨额贪污案,此案牵扯甚广,大批官员和江淮盐商受到牵连,许多两淮许多盐商破产。上文中许指严就指出乾隆年间,亢氏在扬州的产业就已破败。同时,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是从乾隆二十九年(1764)开始收集资料,到乾隆六十年(1795)成书刊行,书中已经记载了扬州亢氏衰落的内容。扬州亢家衰落的时间范围内刚好发生了两淮盐引案期间,所以笔者大胆推测扬州亢氏破产很可能与盐引案有关,受到案件牵连。而亢氏整个的衰落究竟关联何事,笔者不敢妄下结论,而关于亢氏扬州破产的记载仅仅在一些笔记小说中出现,“于田赋一节已无望,乃注意盐务,取其富商敲剥之”[13](卷五之象齿焚身录),朝廷为取得亢氏的巨额财产,设置陷阱,首先任命亢其宗做管理河工与盐务的官。然后借河、盐两边的亏空的名义,籍没亢家。然而事实究竟是两淮盐引案的牵连导致的破产还是许氏记载被政府借口籍没的笔者并没办法确定,只能做出较为理性的推测。
第四是封建统治者的剥削。亢氏家族可谓是成也官贵,败也官贵。由于亢氏结交了大量官员贵族对其经营产生积极影响,一路顺风顺水。然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亢氏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在这之中以“乐输报效”最为著名。清朝乾隆中,只要一出现灾情、河工、军费缺口,就会向盐商伸手。扬州盐商赈灾、助饷,在清初就有。尤其是亢氏之富在乾隆帝心里留下深刻印象[14](卷五之象齿焚身录),那么“乐输报效”自然不能少了亢氏。盐商利润巨大,但也经不起三番两次,不断地“报效”朝廷这个无底洞。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的记载,从康熙年间至嘉庆年间,捐银的次数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从乾隆十三年(1784)到乾隆六十年(1795)短短十一年间,因为军需,扬州盐商捐了不下八次,共有一千三百一十万两[15](卷四十四)。而亢氏家族如何能将政府的漏洞填满,大约是打肿脸充胖子罢了。
四、结语
明清之际赫赫有名的商人很多,平阳亢氏家族作为最早的百万之富却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鲜有提及,不得不说是历史开了个小玩笑。从兴起到衰落,亢氏家族走了两百多个春秋,其中不乏一些成功与失败的事例,而亢氏在其中也用了一些或好或坏的手段。但总的来说,亢氏兴衰与封建政府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随着政府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政府的衰落而衰落,始终无法逃脱封建社会的时代框架。当然,对亢氏家族的兴衰原因的研究,是根据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条件来进行的,自然带有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但是其中的一些经商的经验和教训是可以被吸取的,对当代晋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參考文献:
[1][9][明]沈思孝.晋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清]东亚同文会.支那经济全书[M].东京:东亚同文会,1910.
[3]马振文.民国偏关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4][清]徐珂.清稗类钞[Z].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扬州:广陵书社,2010.
[6][12][清]孙静安.栖霞阁野乘[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7]许指严.虞初广志[M].上海:上海书店,1986.
[8]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西府县志辑46乾隆临汾县志民国临汾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10][清]曹晟.夷患备尝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清]张廷玉等.清朝文献统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3][14]许指严.虞初广志[M].上海:上海书店,1986.
[15][明]杨选等.嘉庆两淮盐法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