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寿与他的藏书精神
2018-05-25王杰
王杰
摘要:私家藏书活动自书籍出现后,勤学好问的人揽集天下书本,刻苦钻研。到了清代时期,藏书活动到达了全盛时期,尤其以江浙一带最为盛行。有绛云楼主钱谦益、传是楼徐乾学、曝书亭朱彝尊、抱经堂卢文弨、爱日精庐张金吾等等,这些人投身于藏书活动,同时也推动了文献学的发展,促进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逐渐的走向系统和成熟。本文重点研究晚清私家藏书人沈德寿著录其《抱经楼藏书志》时所体现的藏书精神。
关键词:沈德寿;私家藏书;版本;求书
一、沈德寿的生平
我国清代私家藏书事业空前繁荣,浙江一带尤盛,这一时期“大抵收藏书籍之家,惟吴中苏郡、虞山、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 (1)尤其是清代乾嘉之后,这里成为了全国私家藏书最活跃的地区,誉满华夏的名家名楼群星灿烂。浙江慈溪有一座古桥,名叫“沈师桥”,这里有一种说法:走出去十里路,周围大部分的人都还姓沈。沈氏家族在这里已经延续了六百年,而《抱经楼藏书志》的作者沈德寿的家乡就在这里。
沈德寿字长龄,一字鹤年,号铁仙,又号仰峰、药庵,别号窳民。世代居住在慈溪北乡师桥。祖父讳纯礼,父讳汉才,几代人都是商贾之家,专注于药业。陈师范的《沈药庵先生生圹志》作于壬戌孟春(1922年),内容中提及《生圹志》撰写当年沈德寿61岁,可以算出他出生于同治元年(1862),卒年还有待考证,目前没有资料记载。
《生壙志》中记载:“先生幼而聪颖,得祖翁欢,年十九随侍祖翁赴湖州新市镇,游宋世滋先生门” (2)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他就对古人书画以及历朝诸家尺牍产生了兴趣。沈德寿内心深处一直埋藏着对藏书的热情,这份热情的来源在《抱经楼藏书志》的自序中提到过:“惟书是求,余盖有源意焉,间尝稽吾族家谱,梁时休文公聚书两万卷,是时啧啧咸称盛举。”③(在翻阅家谱时,看到了先祖的藏书盛举就引得沈德寿在心中对书籍与知识的向往。而后来的一次契机,让他开始真正的投入到了收藏书籍的活动中来。清光绪十年甲申春(1884),沈德寿赴湖州拜访陆心源,时年五十岁的陆心源见沈德寿年轻好学,乃牵手登楼,陆心源设皕宋楼专藏宋元珍本,在江浙一带闻名遐迩,沈德寿在这次观察中大开眼界,并向陆心源讨教了收藏图书的方法,学习了藏书楼的摆放布置。回乡之后便开始遍搜书肆,兼采旧藏,不遑他事,惟书是求。经过他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集各类著录三万五千余卷,终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作《抱经楼藏书志》一书,待后人将其藏书一览。《抱经楼藏书志》收录书籍共1486种,全书64卷,其中经部14卷,史部17卷,子部19卷,集部14卷。慈溪陈邦瑞、镇海范寿金为其作序,这本汇集沈德寿心血的藏书目录,就宣告于世了。
二、沈德寿的藏书精神
沈德寿非钟鸣鼎食之家,却愿掷重金寻求善本珍本。他虽然没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但他个人在版本鉴别、考据校对上颇为用心,对于书籍整理考订也是兢兢业业。他藏书万千从不专私,乐于将书籍借阅、传抄于他人,为文献的保留和书籍的流传做出了贡献。
(一)“愿意薄富贵而厚于书”
虽然沈德寿“身不膺簪组,明不出里闾”“家仅中人产” (4),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放弃自己的雄心,他在自序中表示:“余仅温饱,不能巨资购书,则惟自奉俭,不用无益之费,辄遇异书,倾囊必购,人皆迂而笑之。余以为夙好在此,愿薄富贵而厚于书。” (5)从“愿薄富贵而厚于书”一句话中就可窥探出沈德寿对于藏书是不惜重资的,虽然他并不是大富大贵的家庭,祖上也没有荫庇留下过多财赀,但是在书里我们还是能找到许多沈德寿购书的实例的。“乾隆元年,稽曾筠纂修《浙江通志》以示余,余窃以是书搜访有年,曾不一觏,许偿价银八十番而归。” (6)从上可知这本敕造《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乾隆元年梨本)就是沈德寿巧遇而购的,回去后还将此书重新装订,一部巨帙颇为壮观。后来他又去过很多大的城邑都没有再遇到这本书,愈发觉得此书十足宝贵。卷三六中还记录了他托人去日本购买大德重校《圣济总录》二百卷一事,后沈药庵写道:“时违一载余,始于神户坊间搜罗东洋刊本《圣济总录》一册,什袭珍藏,宝如拱璧,且价亦甚昂云” (7)由此看出沈德寿不仅喜欢买珍本,对卷数多的书也是不惜巨资,还专门托人从异国寻找带回。也显露出沈德寿醉心于藏书,不怕阻碍,为了书甚至“苛待”自己的精神。
(二)“惓惓于古,乐此不疲”
对于古代书籍的热爱不仅仅停留在收藏上,对于手中书籍的内容、版本等方面,沈德寿也是十分注重。在《珩璜新论》条目下沈德寿解题曰:“《珩璜新论》一卷,宋孔平仲撰,明人红丝阑手写本也。予在郡城时,以青蚨四百购于秀文斋书坊,丙午八月中闲居无事,检架上各丛书拟校,读之而未得终,恐有亥豕鲁鱼为读者所病,拟再访善本重为校雠,爰书数语以志不忘云。” (8)这本朱色界栏的《珩璜新论》是沈德寿四百钱购来,买来之后并没有只为单纯增加一下自己的藏书数量而置之不理,还是想用自己的其他藏书校对一下,不过没有找到合适的书籍。他仍没有就此放弃,将这件事一直惦记在心上,打算寻得善本之后再重新进行校雠。可见他对书籍内容校对认真仔细,避免疏漏,为后人能读到善本图书尽一份力。在《汉泉曹文贞公诗集》一 书后案中作者提及:“曹文贞公汉泉漫稿其子复亨所编,有张梦臣、欧阳原功、苏伯修、吕仲实序,及吴闲间后序,附以神道碑礼部尚书曹鉴撰画像赞,王士熙撰祭文,哀辞门人蒋德邻、赵楷等挽章,门生陆介著甚备其为完书无疑。”他将一书之包含逐一列举,让人快速了解此书。不过他细心发现书籍不妥之处:“然止诗九卷,乐府一卷传之,有诗文十卷,盖未足信。传又云子六人孙十人皆显仕。据神道碑子震哼、谦亨、泰亨皆前卒,初未登显仕,而谦亨并未得官,史之难信如此耳。” (9)发现书中说是诗文一共十卷,但是实际上自己写的只有九卷,并不足十卷。而且书记子孙皆显仕,但是沈德寿根据神道碑考证,他的儿子去世都较早,生前也没有得到官吏职称。
他这种对待书籍严谨认真的态度也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他的好友曹梦山在《东观奏记》一书后有“曹梦山记”云:“乙己夏六月,余由馆旋里,闲居无所事,捡箧中得《东观奏记》一书,读之未竟,遂袖而归馆。置案间,越二日,旧主人药庵先生来见是书,手之而不释,随命其三文郎樵怡手写一册,间有破碎疑似不能定,而属余校读一过,余亦因无善本苦之,先生拟访得旧刊本,重与校雠以成全璧。乃叹余学之陋不足与于斯,而如先生惓惓于古,乐此不疲者,今世书几人哉?爰赘数语,以志敬服先生之志。” (10)沈德寿在藏书一事上的醉心与专注,不惜奔波劳苦,为了得到其他版本来考证校雠的精神,得到好友之无限敬佩。
沈德寿将自己的藏书楼称为抱经楼,是“沈德寿的保管图书之所,位于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塘下村基房。” (11)是沈德寿的祖房,他在祖房中专门准备了一个屋子用于藏书。在书中关于藏书地点及其藏书屋名,沈德寿在书中各处有不同记载,如:二十六卷《敕修浙江通志》后跋“书于百幅庵之尚?庐” (12)、四十三卷《珩璜新论》后跋“慈水沈德寿识于守先居之百幅庵。” (13)、二十六卷《朝邑县志》后跋“识于尚?庐之抱经楼” (14)、五十一卷《李太白文集》后跋“识于抱经楼之寿石山房” (15),虽书斋名字辗转反复,但可以从中看出应该都是说同一处。沈德寿的钱财都用于書籍的收藏访寻,“家仅中人产”的他也无力建造其他的书屋。这更加突出了他将精力金钱都付诸于他的藏书活动中,而一个个名字“百幅”“抱经”“尚?”也透露出沈德寿对书画的喜爱和在知识面前谦逊的态度。他这种对待书籍的热爱、追求,对待知识的严谨、考究汇聚成了他闪烁着光芒的藏书精神,在当下这种知识快餐的时代里,如此这般的藏书精神是值得大家所学习的。
注释:
(1)陈心蓉.清代嘉兴私家藏书的繁盛及其原因[J].兰台世界,2009,(11):56-57.
(2)陈师范.《沈药庵先生生圹志》慈溪博物馆藏
(3)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序》.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4)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序》.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5)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序》.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6)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版,第292页。
(7)《抱经楼藏书志》第402页。
(8)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第481页。
(9)《抱经楼藏书志》第694页。
(10)《抱经楼藏书志》第210页。
(11)童银舫 王孙荣《沈德寿抱经楼》收录于《甬成藏书楼》第188页
(12)《抱经楼藏书志》第292页。
(13)《抱经楼藏书志》第482页。
(14)《抱经楼藏书志》第291页。
(15)《抱经楼藏书志》第587页。
参考文献:
[1]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M].广陵书社,2005.
[2]骆兆平·伏跗室书藏记[M].宁波出版社,2012.
[3]孙殿起·贩书偶记[M].中华书局,1959.
[4]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M].中华书局,1981.
[5]陈师范·沈药庵先生生圹志.
[6]王孙荣·琅嬛福地抱经楼[J].慈溪日报,2010,8,5.
[7]童银舫·沈德寿与抱经楼[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2,3.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